科技创新与品牌2025年8月第8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5年8月第8期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5年8月第8期)

刊期:月刊

《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2007年7月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报道科技人才成就、创新成果、品牌范例具有权威性和可读性的中央级综合月刊,是各界学习借鉴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关注公众号或下
载APP到手机阅读

以创新之名,共赴未来之约

2025年,全球经济版图正在重塑,科技创新浪潮如奔涌的江河席卷而来。当人工智能重构消费逻辑、绿色经济重塑发展范式、元宇宙开辟全新场景,当年轻世代的价值主张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诉求激烈碰撞,品牌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标识,成为连接技术突破、文化认同与社会价值的核心枢纽。2025创新品牌大会以“科技赋能 驱动未来”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各界先锋力量,共探品牌破局之道,这不仅是一场行业思想盛宴,更是一次对时代命...

编读

在看到邬院士的报道之前,我一直认为矽尘只是一种普通的工业污染物,从未意识到它对工人的健康有着如此大的威胁。邬院士的研究揭示了矽尘会增加患肺癌、冠心病的风险系数,让我十分震惊。同时,这个研究成果也让大众意识到,保障工人的健康权益,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是社会不可忽视的责任。看到邬院士为了研究矽尘究竟是否是引起肺癌和冠心病的原因,带领团队进行了关键10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然而,这项研究的成果不仅填补了相关...

推荐/《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

1925年夏天,在荒芜、偏僻、北风肆虐的黑尔戈兰岛上,23岁的德国青年沃纳·海森堡在此构建了“量子论”,揭开了挡在我们与真相之间的那道帷幕。这一伟大的科学革命,拥有将广岛、长崎瞬间夷为平地的威力,也在人类的精神世界投下炸弹。当原本坚不可摧的事物受到质疑,就会打开新的道路,让我们能够看得更远。从量子纠缠到多重宇宙,经典物理世界崩塌后,以量子理论重新阐释我们如何存在于宇宙之中。作者:[意] 卡洛·罗韦...

创新微议

【祝贺,试验成功!#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新突破#】##朱雀三号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试验成功#。6月20日,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发射2号工位顺利完成,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生旦瀞末丑6月20日,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发射2号工位顺利完成,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点赞中...

2025国际无人机应用及防控大会在北京举行

7月5日,2025国际无人机应用及防控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开幕。同期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无人机及无人系统博览会以及2025全国无人机创新技能大赛。大会以“领航全域,展翼未来”为主题,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元、开放、创新的国际性交流平台,得到了1000多位国内外嘉宾、500多家参展商、2万余名专业观众的参与支持。大会设置了无人机系统技术专题、测控与通信导航技术专题、任务载荷与智能识别技术专题、智能无人...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京开幕

7月2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开幕。本届大会以“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主题,吸引了全球50多个国家及重要国际组织的300余位国际嘉宾、上千名嘉宾参会。大会开幕式上,北京携手来自欧洲、北美、亚太、中东及拉美等地区的40余个伙伴城市,共同发起成立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该联盟旨在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跨境数据治理、人工智能伦理、智慧城市应用等关键议题,深化城市集群协同发展、产业生态共建、数字治理...

科创中国·人物

1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天问三号首席科学家侯增谦与合作者在《自然-天文学》发文,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天问三号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蓝图。这项计划于2028年发射、2031年实现样品返回的探测任务,有望实现人类首次从火星带回样本的历史性突破。侯增谦主要从事大陆成矿理论、矿床成矿模型和勘查评价方法研究。创建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阐明了大陆碰撞过程中金属富集机制和成矿机理,理论指导青藏高原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荣...

科创中国·成果

我国量子摩擦研究获进展摩擦本质和作用机制是摩擦学的基本科学问题。近期,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俊彦和副研究员龚珍彬团队在量子摩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首次在实验上观察到固-固界面量子摩擦现象,并系统构建了电子、声子耗散与摩擦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拓扑应变诱导的量子态调控摩擦机制。该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研究人员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纳米针尖操纵技术,构筑了具有可控曲率与层数的折叠石墨...

于贵瑞:科研筑梦“双碳”路,育才铸魂生态情

在2024天府碳中和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以《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碳汇功能时空格局观测研究》为题发表演讲,深刻剖析了我国在推进“双碳”目标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他的独到见解与深邃思考,为这场聚焦碳中和的“头脑风暴”注入了强劲的思想动能。早在2002年,于贵瑞便以前瞻性的视野设计创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系统开展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与碳汇功能及增汇潜力评...

科技赋能 驱动未来

当七月的骄阳照耀京华大地,2025创新品牌大会暨“石油石化好技术”年度发布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庄严启幕,以“科技赋能,驱动未来”为号角,汇聚四海智慧,激荡创新洪流。党的二十大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本次大会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生动实践。众多机构联手搭建“政产学研用”融合平台,让院士智慧、企业锋芒与学术精粹在此交汇碰撞。每一份报告,都在努力破解时代命题的智慧密钥;每一丝发声,都在夯实科...

能源高质量发展应实现“可能三角”

杜祥琬 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准确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是正确认识本国国情,影响我国能源政策、能源战略的关键点。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双碳”目标下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的主旨报告中谈到,由于对能源资源禀赋认识的局限性,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格局的认知仅停留在“富煤缺油少气”的局面,并未深刻认识到快速增长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在能源低碳转型...

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张玉清 国家能源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已成为各国共识。我国在“双碳”目标下,正积极推动能源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这一过程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知名能源战略专家、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在题为《“双碳”背景下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中,从“要将能源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要加快可再生能...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科技创新与品牌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