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2025年5月第5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心理学报 2025年5月第5期

心理学报 (2025年5月第5期)

刊期:月刊

《心理学报》(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的学术期刊。《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从2001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8年起改为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本刊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协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包括心理学各领域(包括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报告、综述、研究简报与评介等。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心理学报》被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核心期刊,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检索系统,剑桥科学文摘社ProQeust数据库收录。

关注公众号或下
载APP到手机阅读

视觉工作记忆离线态表征具有稳固性优势*

(1安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2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成都 611130) (3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 成都 610066) 摘 要 视觉工作记忆状态模型提出了一个层级化的存储结构, 将存储态分为在线态和离线态。先前研究已证明, 无论是在线态还是离线态的记忆表征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固性, 能够抵制外部因素干扰。然而, 在相同的认知加工下, 这两种存...

数量和顺序线索对SNARC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1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2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1)(3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上海 200030) (4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西安 710000) 摘 要 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SNARC)效应普遍存在于各种形式的数字和数量刺激加工之中, 但是刺激中包含的数量和顺序线索影响SNARC效应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设计字母数...

去抑制的认知神经机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1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872)(2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南昌 330022) 摘 要 个体在不同任务间进行灵活切换时, 不仅需要抑制任务无关信息, 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解除先前的抑制, 即去抑制, 该过程产生的代价称为去抑制代价。尽管研究者采用多种范式研究了去抑制的认知过程, 但其神经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ERP残差迭代分解技术考察了41名大学生被试在改编的停止信号任务中去...

7~11岁小学生前瞻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及其认知机制*

(1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福州 350117)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3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南京 210097) 摘 要 本研究首次采用所有权范式, 通过3个实验探究了7至11岁小学生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及其认知机制。结果显示:(1) 无论主动选择(实验1)还是被动分配所有权(实验2), 小学生均会出现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 且高年级小学生产生了更大效应; (2) 高进行...

反刍思维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消极自我信念的作用*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 摘 要 反刍思维如何通过影响消极自我信念进一步影响社交焦虑, 是当前社交焦虑认知模型中尚待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基于此,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系统考察了反刍思维、消极自我信念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作用机制。实验1采用状态诱导任务, 观察反刍思维过后消极自我信念和社交焦虑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 反刍思维通过延缓消极自我信念的消退来维...

互动反馈促进说服的作用机制:双人近红外研究*

(1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决策实验室, 上海 200234) (3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4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 上海 200444) (5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武汉 430079) 摘 要 现有说服领域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对信息内容的机械理解, 忽视了说服的互动性。本研究通过创设高生态效度的双人说服范式, 结合近红外功能成像...

失调有“度”:区分度影响群体认同的阈值效应及心理机制*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社会心理研究中心;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9) (2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广州 510006) 摘 要 如何在自我与群体之间找到平衡,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问题。基于群体间比较的背景, 最优区分理论提出了区分度影响群体认同的“倒U型”曲线假设, 但仍不明晰个体如何在群体内背景下对自我和群体进行平...

人们更同情流浪动物还是流浪汉?基于责任归因视角的解释*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南京 210097) 摘 要 人们不仅会对人类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 也会对动物的伤害担忧不已。基于责任归因的视角, 3个递进实验(共6个子实验)比较了人们对流浪汉和流浪动物的共情反应差异及其心理机制, 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差异的边界条件和下游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流浪动物, 人们对流流浪汉有更多的责任内归因倾向(实验1~3), 进而导致了人们对他们有更少的共情反应(实验...

生理周期对女性新奇食物偏好的影响:感知食物短缺的中介机制*

(1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2汕头大学商学院, 广东 汕头 515821) 摘 要 女性的消费行为伴随生理周期波动而变化, 尤其是食物消费方面, 以往研究揭示女性在黄体期具有“一般化的食物欲求”和“对特定食物风险回避”的心理机制。本研究从进化适应的视角, 关注女性在黄体期与“食物欲求”有关的“食物探索”行为, 探究生理周期对新奇食物的偏好影响。通过1项激素检测实验...

越美越健康?食物美感对消费者健康感知的影响*

(1中山大学商学院; 2中山大学·深圳创新创业与科技金融研究中心, 深圳 518107)(3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 上海 201306); (4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7) 摘 要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物健康。本研究探讨食物美感对消费者的食物健康感知与选择的影响。通过5项实验发现:(1)与正常美感相比, 消费者认为高美感的食物更不健康; ...

居住流动性对消费者易得型产品偏好的影响*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杭州 310058) 摘 要 当今居住流动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现有研究并没有深入探讨居住流动性对消费者产品选择和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激活居住流动性会导致消费者偏好那些易得性属性相对高而理想性属性相对低的产品(我们称之为“易得型”产品)。同时, 我们提出过程关注是这一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1a通过二手数据验证了居住流动性与个体的易得型产品偏好之间具有相关关系, 研究1...

密集追踪数据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1广东财经大学新发展研究院, 广州 510320) (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院, 广州 510631) (3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银川 750021) (4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081) 摘 要 密集追踪数据在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 但密集追踪数据的分析方法研究却比较欠缺。如果将密集追踪数据的有调节的中介效...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心理学报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