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旅游2025年2月第1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中国生态旅游 2025年2月第1期

中国生态旅游 (2025年2月第1期)

刊期:双月刊

《中国生态旅游》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以“独特视角、权威解读、科学精神、专业方法、趣味阅读”为办刊理念,倚靠中科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雄厚的地理和旅游资源,整合其强大的专业队伍和专家观点,解读旅游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剖析旅游需求市场特征与变化趋势,阐述科学的旅游发展理念与新兴的旅游发展业态,展示人文与环境友好型旅游景区开发与建设案例,推广低碳旅游方式和低碳示范景区,引导我国生态旅游业和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权威信息的采集和建设性观点的传播,为城市和景区

乡村振兴视域下旅游社区治理现代化:科学内涵、关键议题与战略路径

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3.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芜湖 241000;4.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 300350;5.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扬州 225127;6.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青岛 266100;7. 南昌大学旅游学院,南昌 330031;8.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

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3.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扬州 225009摘 要:乡村旅游社区治理是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文章借助知识图谱分析工具,探究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历程可以划分为理论应...

乡村旅游社区治理中“主-客”价值共创的过程和机制

1. 安徽大学商学院,合肥 230601;2.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 210096;3.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摘 要:价值共创是促进政府、居民等内生主体与游客、企业等外来客体在乡村旅游社区治理中建立信任、反馈和合作机制的有效手段。文章以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和龙乡·双范为案例,运用质性研究、内容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乡村旅游社区治理中“主-客”价值共创的...

居民视角下的主与客:旅游促进民族交融的机制

1. 四川旅游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成都 610100; 2.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成都 610106; 3. 西昌学院,西昌 615000; 4.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休闲学院,成都 610041摘 要: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促进了社区与外界的交往、交流、交融。文章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姑娘山镇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构建旅游促进民族“三交”(交往、交流、交融)的...

演化博弈视角下社会组织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协调效用分析

1. 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武汉 430062;2.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武汉 430062摘 要: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涉及多元利益主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而社会组织在多方主体的演化博弈中可以发挥协调作用。通过构建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三方博弈模型,选择社会组织发挥协调作用的均衡点进行仿真分析后发现:(1)政府支持、旅游企业合作、社区居民参与的策略组合是乡村旅游开发的...

乡村旅游精英公共服务动机对社区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以程阳八寨为例

1. 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州 350117;2.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深圳 518053;3. 深圳大学体育学院,深圳 518060摘 要:乡村旅游精英在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文章探讨乡村旅游精英公共服务动机对社区公民行为的影响,并分析责任知觉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以及组织支持在整个影响机制中的调节效应...

感知行政服务质量对旅游社区非旅游从业型居民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

1. 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口 571155; 2. 海南省全域旅游研究基地,海口 571155; 3. 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澳门 999078摘 要:多主体协同参与社区治理是推动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但旅游社区中非旅游从业型居民的角色往往被忽视。文章以社区政府行政服务质量为切入点,基于信任转移理论,采用PLS-SEM方法对302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并验证“感知行...

乡村旅游地居民的政策认同生成机制——基于黄姚古镇的景区治理实践

1.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青岛 266100;2. 中国海洋大学发展研究院,青岛 266100;3.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4. 黄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黄山 245899;5. 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西宁 810016摘 要: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地治理的目标群体与重要参与者,获取其对政策的支持即实现政策认同对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

社区参与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地方认同建构路径——以河北省涉县为例

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88;2.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摘 要:女性是传承农耕文明、参与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治理的主要力量,却也是话语体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方。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为例,通过田野调研、扎根理论方法,在认知-情感-意向框架下,探析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如何在投身社会参与的过程中建构其地方认同。研究发现:(1...

旅游型传统村落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及响应机制的周期差异

1.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海洋学院,福清 350300; 2.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州 350117; 3.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政府,南平 353000; 4.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 100005; 5.智慧旅游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117摘 要:面对旅游活动这一外部扰动,传统村落不断调整自身韧性能力,使其在社会、经济、文...

民族旅游村寨人居环境的多元共治机制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昆明 650091摘 要:人居环境治理作为民族村寨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单元,具有乡村治理的一般性以及民族村寨的独特性。文章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寨为案例地,尝试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依托深度访谈获取的一手数据以及“线上+线下”途径获取的二手数据,使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民族旅游村寨人居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研究发现:(1)政府、企业、村民、游客构成了基诺山寨人居环...

旅游型传统村落声景观的特征解析、问题呈现与提升策略——以湖南省皇都村为例

1.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衡阳 421002;2.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 421002;3.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衡阳 421002;4. 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活态利用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衡阳 421002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型传统村落声景观作为感知空间环境和评估景观效益的重要维度,对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中国生态旅游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