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2025年4月第4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曲艺 2025年4月第4期

曲艺 (2025年4月第4期)

刊期:月刊

《曲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曲艺作家、艺术家和广大曲艺工作者,为繁荣曲艺创作,发现和培养曲艺人才,促进中外说唱艺术交流作出贡献。

让传统曲艺“活”下去,“火”起来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曲艺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文化的基因与百姓的情感。它是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致,是茶馆书场里的声声喝彩,是人们劳作之余的精神慰藉。然而,在当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快节奏生活的裹挟下,曲艺面临着发展的严峻挑战,如何让曲艺“活”下去,“火”起来,成为我们亟待思考与践行的命题。曲艺,是一门古老而质朴的艺术。它起源于民间,是民众在生活中自然生长出的表达形式。从先秦的俳优,到唐代的参军戏,再到宋元时期...

芍药花开(扬州清曲)

又是烟花三月天,绿杨风柳拂缠绵。燕剪运河新画幅,春发芍药满坡田。红袍围金带,黄裳耀明艳,紫襟兆祥瑞,粉衫映芳颜……都说这扬州芍药冠天下,喜今日花随人意情相牵。盛世有缘花事好,烂漫芳华醉欲仙!疑是云霞落九天,百般红紫斗娇妍。春江花月邀嘉客,真情芍药簪鬓边。聊赠一枝红,且慰相见欢,关山千重远,万里心相连……都说这扬州是个好地方,喜今日花仪天下舞翩跹。人间有缘花为媒,天涯同此共婵娟!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传统书会的现代化传承发展范式研究

“一曲能当千载史,方寸可纳古今情。”在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演进历程中,书会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始终扮演着文化传承与再生产的双重角色。作为活态的文化生态系统,书会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审美范式,更通过持续的文化调适与创新实践,在当代语境下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文化场域。书会始终扮演着“文化基因库”与“精神共同体”的双重角色。例如,历届书会中饱含中华民族审美取向、道德伦理的曲艺长篇大书《说岳全传》《...

民间书会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现状与前景探索

民间书会是自发形成的曲艺交流集会,已有几百年历史,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①,如河南马街书会和山东胡集书会,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广泛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关注民间书会现象。如王曦东在《盛况空前的农民书会》(1987)中②,对胡集书会的盛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记录。后续研究中,许多学者关注另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民间书会—马街书会,并进行了相关调查。如《正月十三听“说书”—马街书...

书会作为媒介: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书会现实发展与演进路径

“负鼓携琴如约至,数百年来不散场。”2025年2月12日,央视《朝闻天下》以此诗意标题报道了我国两大民间书会—山东惠民县的胡集书会和河南宝丰县的马街书会。传承数百年而不衰,充分体现出民间书会这种文化形式的顽强生命力。深入考察两大书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们能够存续至今实属不易,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曲艺衰落,书会也随之陷入生存危机。非遗保护政策使书会得以延续,胡集书会与马街书会均于2006年列...

书会驱动地方非遗经济的实践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文明延续与发展的生动见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非遗根植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习俗,具有文化传承、增强社会凝聚力以及促进对外交流等社会功能,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

传承与守望

马街书会的正日子是正月十三,但其实每到正月十一,那片麦田上就已经是人山人海了。但今年赶会的人似乎更多,正月十三当天,搭载第二十届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演员的大巴,几乎是从赶会人潮中“挤”进会场的。也难怪,除了本届的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第九届国家级曲艺非遗专场和刘兰芳师徒传承专场也同步举行,头一天还有传统大书专场。而从各地云集会场“撂地”的民间团队大概也有两三百家,他们开着三轮、拎着小板凳,一大...

追思周良前辈

周良先生遗照(供图:鲍俐文)乙巳蛇年正月初八,我去给周良老先生拜年。2025年正是他的百岁之年,可喜可贺。他老人家慈祥稳健、精神矍铄,一如平日,我真为他高兴。几句问候后,我俩又“老调重弹”,把话题转到了苏州评弹上,他希望我多反映一点客观真实的评弹现状。这位需要时时照顾的百岁老人,却一如既往地“照顾”着评弹,让我感动之余更是欣慰,老人家思路敏捷、逻辑清晰,让人放心。临别时,我还向周老发出邀请:“待天...

社会人文视角下的传统曲艺作品叙事

曲艺文本是我们捕捉近代日常生活的重要文献。早有论者指出:“游艺是适合着社会的环境而产生出来的,游艺中的材料,哪一点儿不是社会中所有的?人人物物,事事情情,无论社会中的戏剧,粉墨登场。古装的,是表演着过去的社会,时装的,是表演着现在的人生,就是一切的悲欢离合的事实,又何尝不是社会中所有?”①近代城市的发展,市民群体的增加,带动了娱乐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曲艺的繁荣。如同当时许多舞台艺术形式那样,曲艺也...

人工智能视域下曲艺创作的嬗变

2023年,在人工智能的编年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众多业内人士誉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年”。这一年,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强调,数字中国的建设是数字时代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构筑新优势的重要支撑。同年12月,“生成式人工智能”荣登“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词”之列,这一荣誉不仅是对AI技术发展成果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其在科技版图中日...

一个老曲艺人对曲艺及其前景的新思考

我今年90多岁了,虽不想服老,但是真已经老了。我出生、成长在河北省河间县一个演唱西河大鼓的艺人世家,即使是参加工作后也没离开曲艺半步,故而到今天,说自己是一个老曲艺人也不是王婆卖瓜。按曲艺界的传统,我有自己的师门传承,既是西河大鼓的第五代传人(师承田派西河大鼓创始人田荫亭先生),也是山东快书的第五代传人(师承杨派山东快书创始人杨立德先生)。我从小学艺,目睹、经历了它由“什样杂耍”涅槃重生为“曲艺艺...

以观念更新 担当实干推动曲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2月26日,2025年全国曲协工作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中国文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部署要求,全面总结2024年工作,研究部署2025年工作任务。就新的一年曲艺曲协的工作安排和部署,中国曲协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介绍。问: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发展谋划之年,也是进一步...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曲艺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