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3月第6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中国经济周刊 2025年3月第6期

中国经济周刊 (2025年3月第6期)

刊期:半月刊

《中国经济周刊》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中国目前唯一一份以政经为主的综合经济类周刊杂志,是中央宣传主管部门指定的中央级重点媒体(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定的重点期刊、国务院新闻办确定的63家中央级重点媒体之一;“十八大”指定上会的唯一经济类期刊;全国两会指定上会的唯一经济类期刊),中国官方主流财经媒体,位居中国财经媒体前5强。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 贵州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贵州要下定决心、勇于探索,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要...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

■ 云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云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

政策持续性是稳外资关键

吸引和利用外资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贡献者、获益者,外资企业早已同中国经济发展深度交融、同频共振。在华外资企业贡献了近7%的就业、1/7的税收、约1/3的进出口、1/2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当前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这些情况都在影响我国吸引外资。从今年1月数据来看,虽然整...

投资中国赢未来

3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的生产线上,一台“大块头”CT机正在机械臂的精准操作下逐渐组装成型。“GE医疗在全球销售的每3台CT中,有2台产自北京,这个北京基地的设备出口额占北京医疗机械出口额约50%,年供货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用电气(以下简称“GE”)医疗北京基地相关负责人自豪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北京基地是GE医疗在中国的第一个制造基地...

信任中国就会赢得未来

“这是我手机里保存的北京研发中心设计图,我们在中国发明的产品不仅仅用于中国,而且用于全世界。”3月23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向中国媒体表示。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期间,康林松非常忙碌,不仅参加论坛接受采访,还拜访贸促会等机构探求合作与发展。作为新任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康林松认为,目前全球大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在影响国际贸易,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

中国研发惠及全球

“当我们讨论‘在中国、为中国’投资时,实际上也意味着‘在中国、为全球’。中国如今拥有非常强大的研发生态系统,默克正利用中国的研发生态体系,为全球开发创新产品。”默克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默克中国总裁何慕麒(Marc Horn)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总部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诞生于1668年的默克集团,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专注于生命科学、医药健康和电子科技三大领域。默克与中国的渊源最早可追溯...

中国市场机遇极佳

“中国经济展现出的强大韧性,以及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等带来的机遇,将持续推动公司在华业务增长。”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米格尔·洛佩兹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3月底,他来北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这是他近一年内第四次访华,足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蒂森克虏伯是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德国工业企业,业务覆盖汽车技术、减碳技术、材料服务、钢铁以及船舶系统等五大领域。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

用创意合作赢得中国年轻人

“我们正在持续推进2025年在中国新增100家门店的目标,覆盖一线到四线城市。我们非常期待用创意合作赢得中国年轻消费者的心。”3月24日,美国泰佩思琦集团首席执行官高乔安(Joanne Crevoiserat)表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提振消费、科技创新、与中国合作成为跨国公司高管最关心的三个话题。高乔安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专访,畅谈对中国消费的期待。泰佩思琦集团总部位于美国纽...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我们始终相信,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比中国速度更快的还是中国速度。”GE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的这句话,道出了这家跨国医疗巨头深耕中国市场的底层逻辑。从1897年第一台X光机服务中国患者算起,GE医疗在华已走过超百年历程。去年底刚被评为“灯塔工厂”的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是由1991年GE医疗与原航天部和卫生部合资建设的“GE医疗航卫”工厂以及1995年落地的“华伦”工...

中国资产迎来价值重估

对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热潮正在资本市场上演。今年以来,以中概股、港股、A股为代表的中国资产价格持续走强。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上涨18%,港股恒生指数上涨20.73%,恒生科技指数上涨30.62%,机器人和芯片及新能源汽车等指标性公司的股价甚至涨幅超过50%……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等外资机构纷纷表达了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乐观预期。DeepSeek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脱颖而出,也让世界对中国科技...

当“无效加班”遇上“强制下班”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前几年,金融圈子流传过一个段子——如果你想了解一家新公司内部管理情况,就假装是同一个办公楼的员工,在吸烟区与挂了该公司工牌的人借火,顺势聊加班话题。他们一定会像遇到情绪出口一样,道出不少你在公开渠道了解不到的消息。彼时还没有“内卷”这个说法。如今,那些新公司中,一部分已成长为大厂,很多人因为加班苦不堪言。不过,伴随着近段时间以来“反内卷”的呼声,打工人口中的热词也从“强制...

强制员工下班,先别急着叫好

当前,“反内卷”的风吹向了企业,不少企业开始强制员工下班,到点清人。据媒体近期报道,“最卷”“加班严重”的大疆出了一条新规:晚上9点强制下班,其所在的人力部门甚至背上了“必须清场”的KPI。此外,如美的、海尔等企业,也跟上强制员工下班的步伐。企业“反内卷”的原因多样,既有来自政策监管、行业发展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发展的考量。宏观政策来看,202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中国经济周刊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