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025年3月第6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读者 2025年3月第6期

读者 (2025年3月第6期)

刊期:半月刊

《读者》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读者》1981年于兰州创刊,原名为《读者文摘》。《读者》月发行量达800万份、刊物发行量居国内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并同时发行盲文版、少数民族文字版及繁体中文版。有子刊物《读者欣赏》、《读者·原创版》、《读者·乡土人文版》,并于2007年开办“读者网”。杂志多年以来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

燃火与磨墨

柳畔 傅抱石有一天,气温并不是很低,房东老太太却点燃了壁炉。然后,她坐在摇椅上,对着炉火出神。“天气并不太冷,你生火做什么呀?”我笑着问她。“你以为生火只是为了取暖吗?”她盯着炉火,无限感慨地说,“炉火给予我的是一种情调啊!看着那一根根粗重的木头在炉子里,起初它只是蒸发着潮气,然后冒出熊熊的火焰,最后变成灰烬、化为轻烟,这多像人的一生啊!笨拙地起步,雄健地奔跑,因衰竭而停止,到头来不过是几抔黄土、...

被厌倦的美人

一离婚之后,李正明对朋友王尹文说:“我几乎患了女性恐惧症,财产少了一半,元气大伤,幸亏没有孩子,否则更加吃苦。”王尹文说:“可是,要离婚的人是你,你总得赔偿对方的损失。”“是,”李正明回答,“我勇于承担。”“淑冰是个好妻子,你为何同她分手?”李正明想了很久,才说:“厌了。”王尹文吃了一惊:“你怎么可以这样说?”“我不想对你说假话。”“李正明,像你这种喜新厌旧之人,最好同机械人为伴。”李正明赔笑不出...

凌晨四点的月光

时至今日,我再也没有像那晚一样默默凝视凌晨四点的月亮。厚厚的夜幕,一轮残月发出惨白的光,微亮的一点,虚弱无力,像大病初愈的样子。远山如墨,近树似黛,世间万物好似沐浴在牛乳中,虚虚浮浮,看不真切。周遭虫鸣不歇,间或一声夜鸟长啼,划破长空,静夜逾静。陪我一起看月亮的,是远道而来的叔叔。那年我刚好二十岁。一个早春的夜里,父亲遽然离世,我顿感天塌地陷,命运被一股奇异的力量裹挟,毫无反抗之力,不知不觉堕入暗...

在往事里走动的人

“往事”是个书面词语,人们很少在日常生活中说出“往事”这两个字。但往事的确时常会出现在大家的交谈中,只不过有替代的词,比如过去、从前、曾经、小时候……“往事”是个令人心动的字眼,在纸页上读到、在歌曲中唱到时,“往事”都能迅速营造出一种情境,激发出一种情绪。那种情绪弥漫在心头,扩散到脸庞,冲击到眼眶,整个人便随之柔和、惆怅起来。到了一定年龄的人,才有往事。我曾在十多岁的时候提及往事,却因此遭受耻笑:...

预制生活

加拿大导演内森·菲尔德拍过一部奇怪的电视剧集《彩排》。剧中他接受普通人的委托,让他们通过精心“排练”来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时刻做准备。内森拉来一支建筑团队、一大批演员,提供资源,为他忐忑不安的客户们反复排练他们难以面对的场景,包括:怎样向好友坦白,怎样与兄弟讨论祖父的遗产继承问题,以及怎样养大一个孩子,等等。剧中的重头戏是帮助安吉拉预演家庭生活,任务是在两个月内让她体验把一个孩子从出生养到18岁的...

听觉之花

杏花图 吴昌硕吴昌硕是一个会画声音的画家。《杏花图》里,那一树缤纷的杏花,光影迷离,我们几乎可以听见花瓣在春光里颤动的声音。《天竹图》里,叶子在风中飞舞,与空气发生摩擦,声音窸窣而怡然。《紫藤图》里,藤蔓在春风里轻舞飘动,他题识云:“花垂明珠滴香露,叶张翠盖团春风。”那声音非常微弱,自画家的笔下传来,却足以抵达今天,岁月丝毫不曾降低它的分贝。响是动态的,只有动,才能响,因此我们才说响动。但有些时候...

打捞历史的真相

2023年,鲁照宁在南京捐赠史料早起是鲁照宁坚持多年的习惯。这样一来,他得以避开整个纽约苏醒后拥挤的街道和喧嚣的噪声,提前一两个小时到达办公室,高效地开始一天的工作。时间意味着金钱。2004年至今,为了搜寻南京大屠杀及日军侵华的史料铁证,鲁照宁花费不菲。他必须常年加班,“几乎是把自己‘卖’给公司”,才能维持保障生活和搜集证据的开销。时间也关联着真相。在全世界搜集证据,与其他竞拍者竞争,归根结底都是...

隐形贵人

史学大师钱穆在年轻时遇到过美好的心灵救援。17岁时被迫辍学,钱穆被推荐到无锡的一所小学教书,校长叫秦仲立。秦仲立“救援”的方式是让钱穆不断地为自己“做事”。某次,钱穆获得了《东方杂志》征文三等奖,秦仲立对他说:“我在上商务印书馆的函授课,前几天那边寄来了考试试卷,上面有篇作文,你能否代我写一下?”钱穆听后有些不高兴,又觉得不能驳了校长的面子,于是写好后托人转交。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见到秦仲立。秦仲立...

那一两个中的一个

我参加了一个小众旅行团。最后一天吃散伙饭的时候,领队提了一个小要求:每个人说一件自己引以为豪的事。“那我说一件。”席间一个年轻干练的女子慢悠悠地开口讲述。“我们在怒江高黎贡山区包了一小块地种植咖啡。村里的大人出去打工,小孩子留在老人身边,每天总是玩手机。我们就想着收集一批可供孩子们读的书。村干部都是有知识的年轻人,他们说,这些孩子都不爱读书,就爱刷手机,看短视频。他们觉得我们的想法很好,但实践起来...

凝望与劳作

一双骨节粗大的手,从大澡盆里捞出一只大河蚌,接着,麻利地把竹刀插进蚌壳,男人腮帮子上的肌肉因用力而鼓起来的瞬间,蚌肉被小心起出,丢进搪瓷脸盆里。与此同时,哗啦一声响,水花飞溅,蚌壳已沿着一条抛物线,落进门口的小溪中。正在撬河蚌的男人显然是个浪漫的人,他亲手搭建了引水下山的长长竹管,将毛竹劈开,一段段依着山势衔接起来。只要山中有夜雨,就有晶莹透亮的山泉水通过那些竹子流淌下来,发出潺潺的喧哗声。山泉水...

故事钩子

当我们看电视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广告前的那几秒。如果是纪录片,那可能是主持人说:“下一节,你将会看到前所未有的画面!”如果是电视剧,那可能是一个有巨大悬念的情节。这些瞬间,我们不忍转台,因为“故事钩子”钩到了我们,而所谓“钩子”,我们可以用一套称为“QUIRKS”的方法理解,即以这六个字母所代表的写作手段。以下,我们以重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开头为例。首先是“Questions(提问)”。...

一首童谣里的秘密

遥想当年,有一首童谣,一经问世即不胫而走,一时间唱响大江南北。这首童谣的名字叫《马兰谣》。20世纪60年代,这首童谣传唱开时,孩子们常常你一群,我一群,扯起跳绳边唱边跳,“小皮球,架脚踢,马兰花开二十一……”传唱声溢满校园。那么,当年风靡大江南北的《马兰谣》歌词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其中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2024年“七一”前夕,骄阳似火,在原711矿俱乐部后面的一栋老红砖楼房内,我揣着这些疑问采访了...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读者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