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2023年11月第6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外国文学 2023年11月第6期

外国文学 (2023年11月第6期)

刊期:双月刊

《外国文学》介绍国外最新文学戏剧作品和作家信息;登载中外文艺评论家的理论述评、文坛动向;读者为文化艺术界人员,外国文学研究者、爱好者。

伦理的余数与全等:苏利文与格雷厄姆的两种元现代自由体诗

内容提要:罗兰借用阿多诺的“谜”和“余数”理念来鉴别和定义元现代主义英国诗歌。本文在此基础上另引入美国诗人奥尔森的“全等”概念和道家的颠倒世界观,以探讨“余数”之外的另一种元现代主义诗歌之“谜”的表现方式。从英国诗人苏利文和美国诗人格雷厄姆的自由体诗来看,前者体现了伦理内容与形式不可兼容的“余数”特性,而后者的右对齐诗行则体现了伦理内容与形式完全兼容的“全等”关系。“余数”与“全等”也由此可以作为...

凝视理论视域下19世纪巴尔干女性的悲剧命运

内容提要:安德里奇的早期中短篇小说《情妇玛拉》讲述了波斯尼亚女性在奥斯曼统治末期、奥匈帝国占领前夕的悲剧命运。本文基于穆尔维的男性凝视理论,结合拉康、萨特、福柯、波伏娃等学者的凝视理论和女性主义观点,从施暴人对女性的凝视和周围人对女性的凝视两个角度,解读《情妇玛拉》中女性的生活境遇和不幸人生,揭示19世纪巴尔干女性遭受男性凝视与性别压迫的社会根源和心理机制。研究发现,小说中呈现的男性凝视不仅来自男...

“小型独立的塑像时代已经过去”

内容提要:19世纪以来,英国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为国王、军人和政客等“帝国英雄”建造了大量的塑像,利用塑像的隐性叙事功能鼓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从而达到强化民众身份认同和规训社会异己的目的。伍尔夫在日记、随笔和小说中再现了当时社会围绕“帝国英雄”塑像引发论争的历史语境,揶揄了隐匿在国王、军人和政客等塑像背后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等话语,揭示了当局利用这些塑像来美化殖民历史和维护统治秩序的意图。她认为这些...

查拉图斯特拉的眼睛

内容提要:在《瓦格纳事件》中,尼采断定哲学家的使命应当是在自身之中克服其所处的时代。为此,他使用了“查拉图斯特拉之眼”这个指向其晚期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视觉隐喻。尼采希冀拥有这双眼睛,站在一个至高的位置,从最远的距离俯视人世和历史。作为一个哲学隐喻,它呈现着尼采书写中“伟大的风格”,并包含着其整体思想的至深奥秘。查拉图斯特拉作为一位“教师”“布道者”和“立法者”,离开山上的洞穴,下到人间...

洁净与规训:颓废派的污垢观与维多利亚时期的医学话语

内容提要: 污垢一词常被用来贬低颓废主义,而颓废派在作品中赋予污垢积极的形象。这场话语交锋离不开人们对污垢的文化想象。从道格拉斯的人类学研究出发,结合福柯的医学话语理论,可以看出,污垢时常脱离细菌学的范畴,呈现出文化想象的维度——污垢即位置不当的东西,它是秩序系统排异的产物。维多利亚时期的医学话语建立在理性/非理性、男性/女性、西方/东方的暴力等级秩序上,曾为父权制与帝国主义提供“科学”依据。洁净...

以弗所的多重面相:《错误的喜剧》中的信仰碰撞与身份焦虑

内容提要: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中的地点设置与剧情密切相关。故事发生地以弗所蕴含着矛盾性、混杂性与不确定性:这里既笼罩着东方的巫术迷雾,又回响着使徒保罗宣扬的神学教义;剧中频繁出现的商品与贸易活动,既再现了古代以弗所的商业枢纽地位,又指涉了早期现代英国如何在东地中海展开贸易。本文结合以弗所的地理与历史文化特征,解读该剧如何通过种种奇事呈现出这里的异域特征与信仰碰撞,以及英国人唯恐“变成土耳其人”的...

《美国》中的“李普曼—杜威之争”

内容提要:在《美国》中,多斯·帕索斯对时代重要对话、日后成为传播学经典公案的“李普曼—杜威之争”进行了精准而巧妙的记录。多斯·帕索斯还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新闻业和民主政治中的混乱,对公众危机的产生追根溯源,直指李普曼和杜威论争的核心;同时将他们的抽象思考置入以历史真实为背景的虚构情节之中,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加以表征和检验。此外,多斯·帕索斯还描绘了社会大变动时期出现的道德和情感的困境,试图将...

节奏的三重向度:形式、经验与内在性

内容提要:作为一个具体的概念,“节奏”一直活跃于西方学者对文本形式、审美经验、身体状况、时空观念、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等对象的研究中,从中可以发掘出节奏概念的三重向度:形式、经验与内在性。节奏的形式向度呈现出节奏的形式要素、秩序构成与表现效果;节奏的经验向度体现出节奏如何塑造或影响了我们的身体知觉、时间体验和生活方式;节奏的内在性揭示出节奏本身的生成机制、内在动力和生命力量。三重不同的向度勾画出节奏...

跨媒介性

内容提要:“跨媒介性”日益成为当前文学、传播学和艺术研究的热门术语,它似乎可用于描述一切跨越传统媒介边界的表达或再现。然而,由于“媒介”概念本身的含混,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在征用跨媒介性这一衍生概念时,常常陷入混乱与悖谬。到底何为跨媒介性?跨媒介性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怎样不同的形式特征和文化政治诉求?跨媒介性作为一种具有改变效力的事件,会带来怎样的美学后果与政治挑战?如何看待跨媒介性的限度与风险?本文...

升华

内容提要:“升华”作为精神分析理论探讨艺术的关键概念,在弗洛伊德的“欲望目标的转移”、马尔库塞的“压抑性反升华”、拉康的“客体被提升至原质之位”、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这条学术史脉络中,实现了由精神分析艺术论到意识形态批判的拓展;其主要内涵也由“主体欲望目标的转移”,转变为强调“客体位置和外在规则的强制性”。升华的理论来源杂糅了个体心理学、索绪尔语言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在个体欲望...

火车与海船——有关西方文化和文学中“流动性”因素的思考

内容提要:若只聚焦欧美国家的情况,那么“流动性”概念所指,可以是社会现象、文化理念或文学主题,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审视这个概念的内涵及演化,尤其是它在文学家笔下会具有何种轮廓。若扩展眼界,我们还可以反观西方现代性起始阶段某些与流动性有关的意识形态成分,比如宗教改革及早期中产阶级发展过程所展示的思想认识。若把视野再扩大一些,我们还可以审视更长的历史时期内贯穿于西方文化和文学中的流动性因素,如此即可...

意向体验与文学流动性:以《威尼斯商人》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从意向性角度论及文学流动性,涉及书写与研究两个层面。前者将某些流动性意象作为衬托主旨的呈现方式;后者依据文本环境和特质的流变不断调整理论指向。这两个层面虽然形成某种文学流动性,并在历史时期以不同的侧重点生成意义,但其中的创作、传播、接受以及研究等环节都难以脱离意向性这一关键要素。该角度有助于在研究中将其中的主体意向性行为进行同构,在避免表层罗列流动性意象的同时,以意向性的实现方式揭示...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外国文学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