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2025年2月第2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地理学报 2025年2月第2期

地理学报 (2025年2月第2期)

刊期:月刊

地理学报(中文版译名:ActaGeographicaSinica,英文版名: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

关注公众号或下
载APP到手机阅读

迈向知识驱动的乡村新内生发展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湖泊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摘要:依据人地关系的类型差异,探索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与地域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主题,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在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范式演进规律的基础上...

形流融合视角的都市圈国土空间优化与协调发展

(1.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 210093;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形流融合”是为理解人类活动高度集聚地区复杂人地关系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当前对于地域空间格局研究逐渐由基于物质空间要素或要素流联系的单一视角,转向强调要素流动和物质空间要素的平衡与综合分析,但对形流要素的耦合协同与交互关系以及形流融合视角下的都市圈国土空间优化研究尚待深入探索。本...

论数字乡村空间治理与中国乡村现代化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23;2.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宁 530004;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新动能为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造了新机遇,面向数字时代的空间治理新模式可为保障乡村现代化提供新路径。新时期乡村空间数字转型呈现出虚实空间融合和多尺度流动性趋势,面向乡村现...

城乡视角下地形多尺度分异与融合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摘要:城乡视角下对地形进行多尺度分异研究,提出地形多尺度融合的路径,对深入理解、利用、保护地形具有重要价值,也对促进区域发展具有意义。本文基于尺度、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融合等理念的理解和拓展,提出了城乡地形融合的理念,阐述了城乡地形融合的内涵、实现路径、实现理念、实现步骤等,并以句容为例开展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① 城乡地形融合本质是一种发展理念,其...

1976—2021年日本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趋势

(1.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 430072; 2.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武汉 430072; 3. 湖北省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430072;4.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2)摘要:中国空间治理愈加强调对国土未来合理演化过程的设计,理性判读先发国家空间优化与调控中可能面临的共性问题和治理经验,是提高国土空间规划对未来预判能力的关键途径。本文从国家尺...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口规模的关系及演变规律

(1.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2. 中国人民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872; 3.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摘要:大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以2006—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为研究样本,从城市标度律的视角探索城市产业转型与人口规模的基本关系及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 中国城市产业发展受产业整...

基于金融业的近代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上海 200433)摘要:本文采用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aWC)的连锁网络模型方法,基于1935年《全国银行年鉴》所载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和票号钱庄2702所(1397家)近代金融机构数据,构建了基于金融业的近代中国城市网络并分析其网络特征、空间结构和凝聚子群分布,最终运用广义线性回归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 基于金融业的近代中国城市网络由中资银行主导,其次为...

中国城市内外创新合作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摘要:创新产出是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且日益受到创新合作的推动。经典的“蜂鸣—管道”模型区分了本地和外部合作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但针对二者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较为薄弱。基于2010—2019年中国城市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和专利合作数据,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城市内外创新合作对创新产出的驱动作...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关联网络与驱动机制

(1.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连 116025; 2. 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大连 116025;3.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40)摘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本文聚焦于复杂空间网络视角,在构建改进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的基础上,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空间关联关系矩阵,借助社会网络分...

北京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与时空演变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 430074;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摘要:产业协同集聚是产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产业协同发展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本文从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入手,针对目前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MAUP)和可视化效果不佳等构建了综合性的测度方法体系。利用该方法体系以北...

基于地缘政治危机视角的华为的生产网络重组研究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006; 2. 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新加坡 117570;3.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海 519000)摘要:在中美贸易战全球地缘政治危机背景下,地缘政治与新风险的互动成为GPN 2.0研究的新方向,研究领先企业的全球生产网络的重构进程、战略反应和完整的因果解释动态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利用2023年在上海、深圳、东莞调研的华...

乡村主体性及其对乡村地域系统的影响

(1.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 510275; 2. 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3.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广州 510275; 4.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海 519085)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明晰乡村的主体性水平,从乡村主体性视角透视乡村地域系统的发展水平与影响路径,对理解当前乡村社会“主体在场”与“主体缺场”并行逻辑下如何更好地推...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地理学报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