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2025年10月第10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曲艺 2025年10月第10期

曲艺 (2025年10月第10期)

刊期:月刊

《曲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曲艺作家、艺术家和广大曲艺工作者,为繁荣曲艺创作,发现和培养曲艺人才,促进中外说唱艺术交流作出贡献。

关注公众号或下
载APP到手机阅读

多彩曲艺 魅力中华

7月28至29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在呼和浩特精彩上演。在本届展演中,来自全国17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00余名文艺工作者齐聚一堂,献上包括25个曲种的31个独具民族特色的曲艺节目。此次展演既有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也有对现代题材的创新,展现了新时代少数民族曲艺的蓬勃生机与创新活力。

说唱里的大主题:传统曲艺如何表达重大题材

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传统曲艺正越来越多地积极探索重大题材的创作,在宏大叙事中彰显独特艺术魅力。近期,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在北京首演,这是传统曲艺重大题材创作表达的一次创新探索,以突破性实践为曲艺题材拓展、形式创新、组织化创作提供了有意义的范本。​《伊莎白》聚焦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友谊勋章” 获得者伊莎白・柯鲁克的传奇人生,以多曲种融合为主要表现形式,辅以交响乐伴奏与多媒体视觉艺术,呈现出观...

扬州伢子爱清曲(扬州清曲)

扬州伢子爱清曲(扬州清曲)运河从我家门前过,浪打节拍我唱歌。唱一曲什么歌?唱一曲家乡的歌。家乡的什么歌?家乡不老的歌。扬州清曲六百年,小曲小调百十多。昨天唱的鲜花调,今天唱段四季歌……扬州伢子爱清曲,祖传的宝贝不能丢!吚儿嘚儿,哟嗬哟嗬嗬……运河从我家门前过,清曲飞出我心窝。什么来伴奏?琵琶轻弹拨。什么清脆响?筷碟敲声和。一腔一调一板眼,宽口窄口细吟哦。乡音乡韵乡情浓,小巷清欢飘烟火。扬州伢子爱清...

网络曲艺:基于发展现状、特征与趋势的探讨研究

当数字技术的浪潮席卷文化领域,当代文艺生态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结构性重塑。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算法推荐为纽带的文艺范式,打破了传统文艺生产与传播的边界,让“人人可参与、处处能传播”的文化图景从理想照进现实。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作为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瑰宝的传统曲艺,正站在传承与革新的十字路口—它既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厚重底蕴,却也面临着传承断层、受众老化、传播受限的现实困境。而互联网的崛起,恰为曲艺的重生注入...

云端国潮中的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发给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贺信中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并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互联网时代,区块链(Blockchain)、智能算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数据(Big Data)等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传统曲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

数字化生存下的艺术新变:论网络曲艺的形态演进与边界扩容

根据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①中国网民规模已达 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银发族网民 1.61亿人,60岁及以上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0%;农村网民 3.22亿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69.2%,城乡数字鸿沟持续缩小;5G基站总数455万个,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超90%;短视频用户已达10.68亿人,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6.26亿人。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日益成为如梅洛...

价值引领与效能激活:曲艺评论在短视频传播中的双重责任

络技术的迭代,为网络文艺的蓬勃生长奠定了技术基石,也重塑着受众对文艺作品的消费选择、获取方式与审美偏好。其中,短视频正是网络文艺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新形态,它“在互联网媒介环境下多数人的共创共享,是在直接交互流动的情感释放中相互满足的开放性的生产”。①尤其是短视频的即时性、互动性,触及现实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是一种媒介化了的现实生活,呈现出“万物皆可短视频”的生存状态,这也深刻地影响了曲艺的艺术形式、...

信息化背景下曲艺表演形态与观演关系革新与重构

202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突破13亿(CNNIC数据),短视频、直播等技术深度渗透日常生活,曲艺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逻辑正经历颠覆性变革。传统的、以线下剧场为唯一“现场”的表演模式,正被线上线下融合、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新范式取代。信息化技术对曲艺的影响已超越仅作为传播工具的层面,而深入本体层面,VR技术改变了表演空间的定义,AI技术改变了内容生成的逻辑,并推动曲艺从传统说唱艺术向数字说唱艺术转型。...

浅析网络曲艺的概念与分类

网络曲艺是继广播曲艺、电视曲艺之后,依托数字传播媒体的发展,伴随生产力进步而孕育出的新型曲艺形式。该形式突破了地域限制、渠道单一、受众固定以及生产中心化等传统束缚,将根植于民间和市井的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实曲艺环境,推向了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虚拟网络空间,进而催生了全新的演艺形态——网络曲艺。借助网络曲艺,专业院团、民间艺人、业余票友等群体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了曲艺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全链条覆...

电视评书《杨家将》的“书外书”

“书外书”,这一曲艺术语,意指那些游弋于主线之外的旁支故事。而今所叙《杨家将》的“书外书”,则是关于田连元先生与中国第一部电视长篇评书《杨家将》的幕后传奇,一段艺术与时代相互碰撞的珍贵记忆。今年正值电视评书《杨家将》播出40周年,亦逢田连元先生从艺70载。双喜临门,新版《田连元评书杨家将》由春风文艺出版社精心编纂出版。笔者在整理过程中,得幸聆听田先生细数当年荧屏说书的诸多往事,字字珠玉,妙趣横生,...

新媒体融合发展视域下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传播与推介

曲艺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在世界各国都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中国曲艺历史悠久、形式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曲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传世作品众多,曲艺种类数以百计,至今在演唱的仍有500余种,遍布全国各地的城市乡村,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笔者认为,红色题材曲艺作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优选。红色题材一直就是曲艺作品的珍贵宝藏。在曲艺发展的历...

长篇小说“评弹化”的“守正”与“创新

著名作家孙甘露创作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茅盾文学奖之后,迅速成为文艺界的一大IP,广播剧、话剧、电影、电视剧、音乐剧等的同名改编作品不断涌现。近日,由笔者担任编剧、上海评弹团创作演出的中篇苏州评弹《千里江山图》入围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名单,成为全国唯一一部进入本届文华剧目奖终评的曲艺作品。将长篇小说改编成中篇苏州评弹,是将文字表达“转码”为舞台表现的过程,本...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曲艺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