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2025年9月第9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对外传播 2025年9月第9期

对外传播 (2025年9月第9期)

刊期:月刊

创刊于1994年,是我国对外传播领域的国家级专业刊物。本刊以提高中国对外传播实力和影响力为目标,关注当前传播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全球化时代媒体的传播规律,探讨传播实践中的重要和紧迫性问题,追踪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最新变化,介绍传播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成果与经验,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是对外传播的学习交流平台和思想库。

关注公众号或下
载APP到手机阅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①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在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②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在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③项目启动仪式④研讨会现场2025年8月30日,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讲好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故事”为主题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外交部原副部长傅莹,美国友人海伦·福斯特·斯诺的侄子埃瑞克·福斯特,英国友人...

推动对外传播格局升维:基本逻辑、使命任务与难题破解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对外传播的顶层设计。应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理解这一部署的基本逻辑:在历史层面,通过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实现与新历史方位的匹配性;在理论上,努力解决理论核心问题,推动对外传播格局升维;在实践中,将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工作的根本遵循。与此同时,还要明确推动对外传播格局升维的使命与方向,通过系统性策略深...

从技术驱动到话语突围: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构建新路径

【内容提要】全球传播格局的深刻变迁与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推动国际传播范式进一步转型,为中国构建多渠道、立体式的对外传播路径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本文在深度剖析全球传播格局的嬗变机理与现实情境基础上,从传播主体协同、渠道双维布局、叙事内容创新三个维度,系统探讨对外传播要素的升级路径,进而阐述以价值引领、认知创新、表述革新为核心的实践进路,为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有效突破话语壁垒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话语—物质”协同: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的思维转向和路径创新

【内容提要】“话语-物质”纽结理论认为,物质是话语得以组建意义的前置条件,话语和物质动态互构且不可分割,传播实践需高度关注话语与物质的协同。“话语-物质”协同视角为对外传播体系的优化提供了新思维,具体包括:从要素叠加到自适应生态的系统认知,从标准化输出到语境化转译的调适策略,从压制冲突到冲突转化的价值创造。这一视角也为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提供了创新路径,如建立主体协同和内容联动机制,寻求“...

从文化自信到文明互信:我国国际传播新格局构建的路径探索

【内容提要】在全球传播格局深度变革的背景下,国际传播体现为文明形态的竞争性展演。国际传播具备文化传播属性,其本质是扎根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互信、实现文明互鉴的一种传播。然而,当前我国国际传播仍面临文化知识生产依附西方理论、文化叙事能力结构性失衡、数字文化生态面临技术代际更迭等挑战。为此,需从文化自信进阶至文明互信,推动传播价值体系升维;构建“雁阵式”传播生态,促成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三阶话语体系转换,...

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的构建路径

【内容提要】传播格局是信息传播在舆论场中产生、流通和接受的总体性模式和系统性结构,其主体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多元化传播主体、多链路渠道平台、多模态内容表达、多结构权力配置及多领域技术应用。本文通过分析其主体要素与驱动机制,初步提出其动态演化逻辑模型,厘清对外传播格局的运行机制、构建路径与实践要求。在理论层面,从推动渠道平台拓展、加强主体多元协同、提升技术应用水平三方面提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构建路...

基层传播与认同建构:构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构建与国家综合国力相匹配的自主化国际传播体系成为破解西方话语围堵、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诉求。当前国际舆论场的结构性困境与传统外宣模式的局限性,凸显了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的紧迫性。本研究立足全球传播权力结构变迁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背景,剖析这一格局的内在逻辑:基层传播是触达目标国社会肌理的关键,深度认同建构是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共鸣的核心,二者共同构成格...

关于多渠道立体式推进对非传播的再思考

【内容提要】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正在推动我国多渠道、立体式对非传播格局的形成与完善。面对非洲强烈的独立发展诉求和对全球南方共同发展的期待,我国对非传播需要将对于“携手推进现代化”的诠释作为核心,充分挖掘中非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的内涵,广泛运用数智手段促进新闻传播产品和文化传播产品的打造,同时强化自我叙事与支持非洲本土叙事的双线并行,让多渠道...

国际传播视域下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理论升维与实践创新

【内容提要】如何在数智时代打造更具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成为当下国际传播亟待重点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基于“延展型媒体”的核心概念,探讨国际传播视域下主流媒体如何借助思想价值引领、文化创新发展、数智技术赋能三个维度全面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首先,实现主流思想和话语的价值型延展;其次,通过内容意旨延展和用户的叙事型延展构建积极的集体意义,提高国际传播的内容触达率和好感度;最后,...

国际传播效能评估机制的创新路径

【内容提要】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准确的效能评估机制对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国际传播实践由规模化覆盖阶段逐步迈向精准化传播阶段,构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适应性的评估体系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本研究从评估对象、评估机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数据来源与评估周期六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国内外国际传播效能评估体系的主要特征与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

国际科创中心城市的可沟通性与国际交往

【内容提要】生产力发展与国际交往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城市作为传播媒介的生成并重构其传播形态。国际科创中心城市的国际交往受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城市国际化发展布局、周边城市群协调发展等因素驱动。本文以北京为例,用“可沟通性”为理论基础,结合对北京“三城一区”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国际科创中心城市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周边城市群协调发展、城市国际化发展布局要求下的交往经验,并分析北京“国际...

面向东盟的中国特色法治国际传播:体系、难点与提效路径

【内容提要】法治国际传播的区域与国别转向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为了消解东盟场域中我国法治形象因“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遭受的误解与偏见,提升我国区域治理制度性话语权,以法治护航周边命运共同体,我国系统建构了主体协同、内容聚焦、受众分层与方式多样的中国特色法治国际传播体系。但同时,法系与语系互译张力、叙事方式缺乏共鸣、数字霸权与数字鸿沟的负面效应等使传播效能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对外传播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