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纪事2025年9月第9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北京纪事 2025年9月第9期

北京纪事 (2025年9月第9期)

刊期:月刊

铸造北京文化、成就北京性情,关注北京人物,一本精彩的大型人文期刊。 《北京纪事》关注着北京的交通、用水、保姆市场,联系着皇亲国戚慈禧家庭,代替读者踏寻北京八大胡同,与有影响力的人物交流,与有见地的人物对谈,听有经历的人物讲故事。

关注公众号或下
载APP到手机阅读

大中轴

这是一条犹如脊梁的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7个多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这是一条以建筑韵律谱写的线,北端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

鼓励民间合法收藏, 形成协同保护新格局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25年3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了。一直以来,民间收藏虽在文物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却因法律定位模糊而备受争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明确把鼓励民间合法收藏写进了条款:“国家鼓励公民、组织合法收藏,加强对民间收藏活动的指导、管理和服务”,这条规定将助力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把鼓励民间收藏写进了法律条款...

编者按

民间收藏,讲究的就是个“玩意儿里见乾坤”。有句老话儿说,“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话糙理不糙。您瞅那胡同口蹲着的青花碗、大杂院窗根儿底下的蝈蝈罐儿,指不定就是前朝哪位爷手里盘过的宝贝。民间收藏的妙处,就在这里——玩意儿不必是官窑珍品,可那份儿“淘换”的机灵劲儿、“盘活”的耐心劲儿,才是四九城独有的收藏经。要不说呢,真正的宝贝,往往藏在老百姓的暖壶套底下。这一回,《北京纪事》来为您讲讲“民间收藏”...

触手可及的民间收藏

收藏犹如隐秘而坚韧的脉络,稳稳扎根于民间。它并不是博物馆中那些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珍品,而是众多接地气的古玩,玉器、珠宝、书画、陶瓷、青铜器及各种民俗物品,以及各个时期的老照片、徽章、邮票等,其范围无所不及。提到收藏品,就会联想到旧货,其实这两者之间既相关联,也有着区别。收藏品是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且有独特性、稀有性、价值性,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值的物品。旧货则指那些已使用过,价值不高,但仍具...

“稀奇古怪”的小众民间收藏

从北京市文物局发布的官方资料来看,整个北京地区登记备案而且正常开放的博物馆有210家,其中主要以民间收藏为主的非国有博物馆占了总数的20%左右。相对于大型国有博物馆里展出的国之重器,非国有博物馆里那些来自民间的收藏,会显得更加市井接地气儿,把北京城从古至今的文化底蕴和市井气息体现得淋漓尽致。非国有博物馆填补了大型国有博物馆对于民间收藏这一领域的空白,他们的展品大多来自馆主的私人收藏或是市民的无偿捐...

老物说史 人文长辛

老物件展柜在京西南长辛店古镇,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的负责人尹喜军和他的团队用民间收藏的老物件留住了千年古镇的乡愁。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发挥民间收藏专长,以老物件为媒,讲活历史,唤醒乡愁,谱写了一曲现实版的守护搬迁居民对古镇乡愁的雄壮活剧。个人喜好变公益收藏“长辛店,五里长,二十五里到良乡……”64岁的尹喜军是个地道的长辛店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从爷爷那辈到外甥女的21岁孩子,他家在此生活了整整五代人,...

旧籍拾珍

中国文字学纲要我收藏旧籍的兴趣来源于读书。最早上小学五六年级时,家里只有父亲转业支援地方时带回来的几本小书,其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那时常常翻看,最喜欢那种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事物的模式,于是养成了对历史的偏好。后来我的个人藏书专题,回顾起来,几乎都是历史性的,如北京民国期间出版图书这个收藏专题。民国时的北京出版业在全国举足轻重,当时出版中心一南一北,南面是上海,北面是北京,而且北京图书出版由来...

北京连环画民间收藏往事

昔日报国寺里的连环画馆连环画,这一承载了几代人集体记忆的独特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曾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它以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人们打开了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其影响之深远、魅力之独特,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连环画这一传统文化产品开始与人们渐行渐远。如今,人们要找回关于连环画的记忆,只能在私人收藏家的书柜里,或者到民办博物馆里去找寻...

读书与藏书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版)我启蒙的读物是《少年文艺》和《中国少年报》,那是上小学时,母亲为我们几个孩子订阅的。家里还有本《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是我课外阅读的第一本书。中学开始阅读当代中国和苏俄文学中的名篇,如小说《红岩》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籍为我展开了广阔而流光溢彩的世界,我逐渐对文学产生了兴趣,报考大学,第一个志愿就是中文系。因爱文学收藏书...

报国寺藏家书事

晨光初破时,北京报国寺的琉璃瓦已泛起粼粼波光。朱红山门前,几位旧书爱好者如候鸟般驻足,他们手中的小推车正等待着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这座六百年的古刹,此刻正化作一条墨香氤氲的河流,将无数故事的碎片重新缀成星河。书市现场,近300个展位、近百家展商云集,上万种精品古旧书琳琅满目。此次书市设置了四大板块,分别为古籍精品+精品旧书展销区、精品文创展区、居民互动区、诗书画精品艺术展区,内容丰富多元,各具特色...

民间收藏大家叶义医生

香港著名医生、医学博士、著名文物收藏鉴赏家——叶义在民间收藏的大家中,有这样一位收藏者,他生前遗愿,将他终生珍藏的81件犀角杯捐献给故宫。他就是香港著名医生、文物收藏与鉴赏家叶义。在我心目中犀角是重要的中药材,它是以克称重的,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中药店里,50克亚洲犀角售价约3000港元,当时50克黄金的价格仅仅800港元。81件明清犀雕作品,令我震惊!犀角器在古代工艺品中属凤毛麟角,在今天的艺术...

万伯翱:从藏书 到创作 到生活

四月,一望无垠的苹果园变成了花的海洋。恍然间想起了沈鹏先生为万伯翱先生的书房题匾落款时添上的几行注脚小字:“伯翱同志1962年下乡务农,辛勤劳动于果园,怀其十年青春磨砺,以苹花任其书斋。”这些年我去过京华不少名家的书房后,愈发喜欢“苹花书屋”,因为我从主人的笔、墨中,当然也少不了庭院里他亲手栽种的果蔬花草中,嗅到了包裹着自然气息的苹花般缕缕清香。书“田”无论是到了万伯翱的家还是办公室,看到最多的一...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北京纪事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