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家2025年7月第4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国画家 2025年7月第4期

国画家 (2025年7月第4期)

刊期:双月刊

《国画家》是中国重点学术期刊,融艺术理论与作品欣赏为一体。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关注公众号或下
载APP到手机阅读

盛世青绿·中国青绿山水画大展

张建京 绿影初霁 138cm×69cm 2024年张复兴 人间六月天 136cm×68cm 2022年编前语:青绿山水画作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要流派,盛于唐宋,历经千余年的传承与嬗变,以其富丽典雅的色彩、严谨工致的笔法、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青绿山水画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艺术界亟待实践探讨的命题。由中国画学会主办的“盛世青绿·中国...

工成当代·固本开新

编前语: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将于2025年7月18日在中国美术馆启幕。作为中国工笔画领域最具权威性与学术性的展览之一,本届展览以“工成当代·固本开新”为主题,系统地梳理了近五年来中国工笔画在传统继承与当代创新方面的探索成果。展览通过特邀作品、传承作品、创新作品、新锐作品四个板块的精心策划,全面呈现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在人物、山水、花鸟...

亚明的中国画理论实践与诗意画创作

图1 亚明 石壕吏 106cm×152cm 纸本设色 1960年 江苏省国画院藏摘要:亚明对诗意画的探索贯穿其艺术生涯,体现了他对传统中国画审美体系的坚守与创新。20世纪60年代,他以《石壕吏》探索诗意画的现实主义叙事,将对历史的严谨考据与对现实的敏锐观察融入传统笔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在《芙蓉国里尽朝晖》等主题性创作中实现诗意表达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晚年回归传统后,他以《空山松子落》等作品重...

从画人亚明展览看视觉叙事与情感传递

“画人亚明艺术回顾展”海报摘要:视觉叙事与情感传递在当代艺术展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亚明的艺术回顾展为研究案例,系统分析其在视觉叙事建构与情感表达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学术价值。展览通过精心策划的叙事架构和情感传递机制,全面展现了亚明丰富的艺术生涯和独特的美学思想。关键词:画人亚明艺术回顾展;视觉叙事;情感传递;展陈设计;新金陵画派引言在当代艺术展览领域,视觉叙事与情感传递已...

从单纯化到多重真实:关良的艺术思想演进及其神韵观的现代性诠释

摘要:关良的艺术思想经历了从“单纯化”到“多重真实”的演变,体现了其核心艺术追求。这一研究旨在突出关良在中西文化交汇背景下的重要地位。通过分析关良的亲笔著述,结合文本解析与图像学方法,梳理其创作理念与实践。研究发现,关良最初注重形式简化,随后逐渐发展出具有表现性和精神深度的“多重真实”,并赋予“神韵”现代性内涵。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基于一手史料系统探讨关良的理论框架,揭示其在传统与西方影响之间的创造性...

革命历史叙事与山水重构

图1 刘文西 望黄河 69cm×69cm 纸本设色 1995年摘要:《望黄河》是刘文西彩墨山水画代表作之一。本文以刘文西创作的《望黄河》为研究对象,结合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至佳县香炉寺东望黄河的历史语境,运用图像学、美术史学及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解读作品革命历史叙事的表达以及山水形态的重构视觉转化的艺术风格。从视觉符号的隐喻象征、构图的时空叙事,到笔墨语言的现代突破,系统阐释其在革命题材与山...

邢庆仁《玫瑰色的回忆》的时代关切与审美新探

摘要: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一举获得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最优秀作品奖”和“新人奖”,随即引发了著名的“玫瑰之争”。该作品诞生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时间节点,是邢庆仁青年时期的探索。国内大多关注其成名后的作品,而对他早年的创作讨论很少。本文从这一作品的论争入手,先回顾和梳理这一创作背后邢庆仁的个人成长及教育对其创作的影响。而《玫瑰色的回忆》与特定时期审美语境的转向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

金石为宗:论翁方纲碑帖鉴赏方法的实证转向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4年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教委科研资助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书法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GX26)的阶段性成果。摘要:清代中晚期金石学的兴盛推动了碑帖鉴赏方法的转型。作为金石考据集大成者,翁方纲在碑帖鉴赏中融合金石实证精神,体现出“以金石为宗”“辨伪存真”的方法论。本文通过分析其题跋、考订实践及鉴别评价体系,探讨...

冬心与冷香:意象观视角中的金农梅花意象与意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国学研究院自设课题“金农花鸟画意象类型及其审美特性与文化意义研究”(课题编号:23CAA012)成果。摘要:当代写意画日渐式微,写意精神缺失是一个重要问题。从意象观的视角考察金农的梅花意象和意蕴,就是为了重新校准中国画艺术的价值方位和美学坐标,提振意象思维、意象表达能力,赓续中国画优秀传统文脉。文章结合意象观理论,从意象生成...

恽寿平没骨花卉意笔认识

基金项目: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项目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23QD002)。摘要:时至今日,对于“没骨”的溯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目前看来,“黄筌创立说”虽然最具说服性,却与恽寿平认为的“徐家没骨为源头”相悖。若要回归到恽氏没骨花卉的本体研究,首先需要明确恽寿平自身对于“没骨”相关问题的理解,以恽寿平个人化的认知为视点进行梳理有助于对恽氏没骨花卉有更为准确的把握。本文试图...

在传统堆积褶皱里生长的新芽

展厅里的墨色正泛着温润的光。这是属于天津师范大学2023级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的“中期刻度”,这不是终点的注脚,而是两年求索路上,一次郑重的“生长记录”,作品将他们探索求知的轨迹铺陈开来。从临摹古画的笔锋初稳,到写生时的观察重构,再到创作中的物象表现。最触动我的是那些“未完成感”,不是技法的生涩和稚嫩的表达,而是传统语言与当代视角碰撞时的微妙震颤。这种“悬而未决”的生命力,展现着“中期汇报展”的魅力,...

“衍义”与“转向”

摘要:本文以《林泉高致集》为核心文本,探讨北宋时期山水画美学思想的演变。通过分析“道”的“衍义”与审美心态的“转向”,揭示山水画从魏晋庄学精神主导的自由解放,转向北宋儒道杂糅的入世与理性观照。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既延续了庄学的隐逸理想,又融入儒家格物致理的思想,使山水画成为士大夫人生修养的物化与精神寄托。这一转向反映了北宋社会背景下艺术与现实的调和,为后世提供了协调理想与现实的重要启示。关键词:...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国画家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