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纪事2025年8月第8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北京纪事 2025年8月第8期

北京纪事 (2025年8月第8期)

刊期:月刊

铸造北京文化、成就北京性情,关注北京人物,一本精彩的大型人文期刊。 《北京纪事》关注着北京的交通、用水、保姆市场,联系着皇亲国戚慈禧家庭,代替读者踏寻北京八大胡同,与有影响力的人物交流,与有见地的人物对谈,听有经历的人物讲故事。

关注公众号或下
载APP到手机阅读

京华荷韵

北京的夏天,总带着几分炽烈。然而,当你邂逅那一池池荷花,燥热便瞬间被清凉与诗意取代。在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里,荷花以其独特的风姿,诉说着别样的故事。颐和园的昆明湖,是赏荷的绝佳去处。漫步湖畔,远处万寿山巍峨耸立,佛香阁飞檐翘角,近处荷叶田田,层层叠叠铺满水面。粉白的荷花点缀其间,有的亭亭玉立,宛如身着纱裙的少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有的含苞待放,似羞涩的孩童,藏着满心的期待。泛舟湖上,穿梭于荷叶荷花...

我们的抗战

这些老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如此普通,普通得走在大街上,和我们面对面地走过,我们都注意不到他们。这些人又是如此的不平凡,在他们日渐衰老的容颜下面,在他们轻松的语态和平静的神情中,娓娓道出的,是半个多世纪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段历史,已经印记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中,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虽然有些说不明,但却隐隐约约感受得到,不时地会蹦出来,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和情绪。“你想听吗?想听我给你讲讲。”许...

烽火岁月

80年前,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赢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值此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纪事》推出“烽火岁月”专题,让我们共同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

北京抗日英雄谱

在北京的抗战中,不计其数的北京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卫国战争之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有的人留下了姓名,有的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更是不多。我寻找着北京的抗日英雄,无论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我想我们后人都应该铭记前辈英雄的功绩。从北京抗战中走出的“大刀进行曲”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抗战全面爆发。驻守北平的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抵抗。此前二十九军...

一位抗战老人鲜为人知的故事

日军阴谋策划的“大陆交通线”示意图(资料来源于2019年8月盟军译员研究室编制)豺作战队空降前在美国C-47运输机前的合影,最右边是吴炳琳在北京昌平区的天通苑社区曾有一位抗战老兵,当我得知他曾参与过炸毁日寇盘踞黄河铁桥的英雄事迹后准备要采访时,非常遗憾老人于2018年3月已经驾鹤西去,享年94岁。老人叫吴炳琳,1925年出生于北平。父亲吴赉熙(1881-1951),祖籍广东,1881年生于新加坡,...

工兵流汗克松山

《工兵流汗克松山》这篇发表于香港一家报纸名为《工兵流汗克松山》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位抗战老兵鲍直才在抗战期间的亲身经历。文章刊出后,被一直研究抗战的军事专家于戈发现。后通过鲍直才的侄子,才知道当年挖坑道的老英雄如今已经在北京定居了。于戈火速登门来到北京大兴鲍直才的住所,亲自采访这位老兵,获得了当年松山战役挖坑道的第一手资料。鲍直才于1943年10月从成都的黄埔军校第十八期二总队工兵队毕业后,分配在原国...

妙峰山脚下的平西情报联络站

妙峰山位于京西门头沟域内,以“古刹、奇松、怪石、溶洞”而闻名。妙峰山脚下有个坐北朝南的小小四合院,拾级而上推开院门,迎面就是一组巨型铜制浮雕,栩栩如生地刻画着情报人员当年秘密发送电波、乔装卧底、运送物资等情景,浮雕的上端,“胜似雄兵十万”六个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里就是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由涧沟村关帝庙改建而成,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现有基本展陈面积130平方米,分三间展室、一个数字...

那年,通州东大街响起抗日的枪声

1935年活跃在冀东山区的华北抗日联军通州东大街在历史上曾经是大运河北端的商贸重地。在这条大街的中部,有个坐北朝南的“东大街旅馆”,它最早是明朝军队通州卫署及卫所的指挥机关。清朝时,在这里设置了提督衙门,统领拱卫京师的军队,由此成为百姓口中的“老衙门”。通州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里有了最直观的体现,也使“一京二卫三通州”一说有了具体的诠释。1937年7月29日,驻扎在此的“冀东保安队”发动了武装起义,...

营救美国飞行员

鱼子山寨南门崇光门(摄于2006年4月)题记这是发生在冀东西部抗日根据地轰动一时的大事件,我抗日军民殊死营救美国飞行员,书写了一段以血与火锻造的中美人民友谊的壮美篇章。作者没有文学虚构,也没有艺术夸张,仅以一些当事人或旁观者所见所闻、当时报纸所记以及现存的实物,真实记述了这个历史瞬间。1945年初,冀东抗日根据地愈加巩固与发展。这时,冀东由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升为冀热辽军区,且下设5个军分区。其...

“红蓝箍”:跨越时空的抗日精神

要说这“红蓝箍”啊,那可是抗战年月里响当当的一个标志,背后藏着一段了不起的历史。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到处是战火纷飞,老百姓苦不堪言。就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流亡在北平的东北抗日义勇军里,高鹏、纪亭榭这些热血汉子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属东北工作特别委员会的支持下,计划着拉起一支抗日的队伍,把小鬼子赶出中国。队伍里的成员都佩戴上了“红蓝箍”。这“红蓝箍”可不单单是个装饰,它可是大伙儿抗日决心...

经历抗战胜利之夜的黄埔老人

2009年春节前,本文作者慰问孙宝礼老先生的留影。后排是本文作者,前排右是孙宝礼老先生我敬仰的黄埔前辈,我们原宣武区作家协会的作家,同时也是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知名的作家、诗人孙宝礼老先生离开我已经十年多了,无论在北京黄埔同学会还是原宣武区作家圈子里,他都是一位受到特别尊敬的老人。他不仅文笔很好,而且经常不顾80多岁的高龄,积极参加原宣武作家协会的各项活动,经常撰写文稿,并被登载在《宣武作家》与《北...

京西“一元春”:药香深处的抗日春秋

一元春旧址在北京门头沟青白口村的阡陌巷陌间,一元春药铺宛如一册尘封的线装古籍,青砖灰瓦间浸着岁月的包浆。若单看那斑驳的砖墙、褪色的匾额,大抵会当作寻常旧宅,但谁能想到这貌不惊人的处所,竟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传奇,恰似陈酿的老酒,启封时满是滚烫的故事。老屋的无声诉说药铺三间老屋坐东朝西,地基微微隆起,墙体由当地青灰色砖石砌就,层层叠叠的砖缝里,暗绿的苔藓蜿蜒生长,宛如时光亲手绣就的纹路。墙角处的砖...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北京纪事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