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代2025年8月第8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阅读时代 2025年8月第8期

阅读时代 (2025年8月第8期)

刊期:月刊

《阅读时代》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湖北省创办的中国全民阅读第一刊。杂志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全民阅读、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品质”为办刊宗旨,围绕服务国家全民阅读战略,宣传推广全民阅读,推介全民阅读先进典型,开展读书活动交流,传播先进阅读文化,为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打造一个宣传文化阵地,引导形成“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社会风尚。该刊形成了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风格,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指导性、艺术性、可读性,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关注公众号或下
载APP到手机阅读

生命的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这是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的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在中国的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第四种态度:古松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的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古松一时...

爆燃“苏超” 何以大火?

“苏超”火了!火爆成为现象级霸榜事件。“给散装江苏发明省内足球联赛的人,一定是个天才”“这段时间的快乐是‘苏超’给的”“笑不活了!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这个被球迷称为“苏超”的业余联赛,开赛不久,便跻身“现象级体育IP”行列。一场地方足球联赛,何以点燃广大球迷的激情?狂欢“冒犯”与“欢乐”玩的嗨所谓的“苏超”联赛,其实是江苏省体育局创新“全民参与+城市荣誉”的理念,联合省内13个区市共同主办的...

重读抗战烽火家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沉重的历史,如同泛黄的纸页,上面浸染着泪痕、血印,还有模糊的墨迹,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那一封封抗战将士留下的“万金家书”,如同从民族危亡深渊中挣扎而出的灵魂印记,经时光沉淀,愈发闪耀如金。1934年,吉鸿昌将军就义前,在刑场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给妻子的信中,他嘱托“家中余产留作教养子女用”,并强调“夫今死...

“加法”深度阅读,在做怎样的

阅读+建筑爱书及“屋”过去二十年里,一群人定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聚会,反复阅读同一本书——《追忆似水年华》。许多人买了它,却只是束之高阁;想读它,却总是翻了几页就没有再读下去。如何让更多普通读者阅读这本“篇幅太长、句子太难,令人望而生畏”的经典文学作品?中信出版社与上海图书馆联手策划了一个长达30期的阅读项目,时间横跨3年,空间上结合Citywalk的形式,每一期选在一个颇具特色的文化空间中,...

裁下天穹之色

天光泼洒下来,被海面稳稳地兜住,又向上蒸腾起一片无垠的澄澈之蓝。风过处,流云被撕扯成丝丝缕缕的白絮,悠悠荡荡。哦,这不正是一匹摊开了的、浩渺无边的蓝印花布么?蓝印花布,原是裁下的一方天穹之色。而裁剪者就是由手艺人嬗变成“守艺人”的王振兴先生。——题记车子在“正兴染坊”的场心刚停稳,八十多岁的王振兴老人已同大儿子建烽候在门口,笑容像秋阳般温煦:“来啦!快进屋,茶水都候着呢。”穿过天井,落座东向的堂屋...

一个素人的写作

彭翠萍告诉我,她不满十五岁那年初中毕业,在一个乡村学校当伙食管理员,那时就爱好文学;我到她老家洪湖讲诗歌创作课时,她听过我的课。我当了一辈子编辑,业余写作,到很多地方讲过文学,彭翠萍听过我的课,几十年不忘,难得。当她再见到我时,她的女儿已经在读博士,我也年过古稀。当她背着我的文集,从鄂西北十堰坐火车来到武汉,费了好大力气找到我要我签名时,我是感动的。我的新书《十八堂课》在卓尔书店开分享会,省文联主...

穿越于城乡之间的心灵密码

在中国文学创作日益多元化的当下,李御以两部风格迥异却又精神相通的著作《光之牵引》(散文集)和《红门十二钗》(小说集)于2025年5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为读者呈现了一位“文学个体户”对生活、时代与人性的深刻观察与思考。这两部作品集凝聚了作者近年来的创作心血,既有对城乡变迁的敏锐捕捉,也有对人性幽微之处的细腻刻画,展现了李御作为记者型作家的独特视角与文学追求。《光之牵引》的生活图景《光之牵引》本身...

被人忽视的“暗时间”

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位年少有为的理论物理学博士。当同龄人还在与工作磨合时,他早已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发表多篇论文,在业内扬名。同时,他还工作休闲两不误,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收获了六百多万美元奖金。他一路“开挂”的故事,被收录在《HowWe⁃Decide》一书中。微软亚洲研究院工程师刘未鹏看到后,开始研究他的故事。刘未鹏感叹:“为什么有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却不知怎么...

《燕食记》:在饮食书写中彰显人情伦理

葛亮的长篇小说《燕食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他求学和工作多年的岭南一带,从地方饮食写起,关注美食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劳动美学、东方审美等,在百年历史沧桑巨变中绘就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和生命哲学,进而彰显属于东方式、中国式的深层文化和伦理审美。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观念。饮食作为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不同地域由于地理、文化和风俗的差异,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饮食习惯。这些习惯的差异既满足了...

陶渊明的悠悠夏日

读山海经·其一魏晋·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虽然在《饮酒·其五》中陶渊明已经尽量避免谈论哲理了,但还是暗示“此中有真意”,最后是指向这种所谓真意的,它的宗旨是体会这个真意。所以你回过头去再理解它的每一层,它都向那个所谓真意方向...

别样视角对红楼

天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你只能期待和惊叹。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非常成功地把自己这种稀缺资源展示出来了,让我们领略了这位艺术天才奇特而又本真的灵魂。我初读《红楼梦》十六七岁,那时在崇山峻岭的小城读卫校,从学校图书馆借来,只为打发无聊时间。青春萌动期,最喜欢书中的爱情故事,以及姑娘们吟诗作对的浪漫画面,对人物的性格和写作技巧没有太多思考,更别说其他了。自从听了刘汉尧先生《红楼梦》系列讲座之后,我感叹曹雪...

一阕宋词一卷史

宋词与唐诗双峰并峙,共同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丰碑。从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奔放,到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婉妙凄美;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志未酬,到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市井风情,宋词也成为了映照两宋社会百态的多棱镜。学者常华的著作《千千阕:宋词里的大宋小史》以词为媒,以史为纲,将文学赏析与历史考据熔于一炉,在深入浅出的文史互证中,让沉淀于长短句中的时代印记,重新焕发动人的光彩。传统史学视...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阅读时代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