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界2025年7月第7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美术界 2025年7月第7期

美术界 (2025年7月第7期)

刊期:月刊

《美术界》是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美术期刊,创刊于1972年7月,至今已出版170多期。

关注公众号或下
载APP到手机阅读

松间云深处

周松还年轻的时候,还在桂林的时候,他的名气就传开了。说实话,我对他那时候的人和作品都不了解,但从人们的口中,我感觉到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是一个有灵性的人。后来周松调入了广西书画院,来到了南宁,我才和他交往起来,交往后的感觉,与我之前的印象是一致的。我与周松的交往,主要是我向他请教山水画、书法和篆刻,地点主要在他的画室。他的画室不大,东西也不多,除了比较多的书和画之外,还有一张长茶桌、几张古香古色的...

传统审美观的重新树立之三: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认知(上)

上期说到要对传统中国画先有个认知,才能学会欣赏中国画,这个认识其实也是一个基本认知,就是心存善念。因为有善念,才会感激这片土地的赐予,感谢这里的传统文化,否则,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谓的拯救,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灾难。譬如在民国初期的文化运动中,诸多前辈都一味反传统,不再以道德为文人的第一要务,只重视才华和能力,他们或许取得了许多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但言行不一的文化示范,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又...

望画兴叹:一幅画的望闻问切

我曾主持策划举办过多次大型的书画篆刻展。有一次,参展的为国内和东盟十国的百名名家百幅名作。开展那天,我特邀的朋友中有位名气相当大的中医,据说他有望书画诊病的奇功。那天我陪着他,一路听他从开头的那几幅高官的题词说起,对展品评头论足,三分谈艺,七分说人,对画观病。他是个常年只管读书看病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医生,与这次书画展大部分的参展者从未谋面,但他竟如遇邻居一样,可以差不离地说出作者的面相气色与体征,进...

画境即心境

谢士强江苏省睢宁县人。1995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200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画院特聘画家、首都师范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工程人才、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姑苏文化重点人才、江苏省美术馆书画工作室副主任、南京市鼓楼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州美术...

2024广西艺术展作品选登(五)

黄杨/爷爷的荣光雕塑66cm×60cm×103cm(优秀作品)许珍珍/北部湾的日落雕塑70cm×60cm×80cm(优秀作品)韦扬锋/少年中国雕塑150cm×60cm×120cm(优秀作品)李倩/睡着了雕塑80cm×35cm×80cm(优秀作品)沈文俊/暖阳照耀着我们雕塑145cm×70cm×125cm(入选作品)刘慧甜/丰收的喜悦雕塑105cm×57cm×140cm(优秀作品)卿清/侗乡之声插图...

在路上

秦焕爽/三江口的十月220cm×180cm 2019年秦焕爽1974年出生于辽宁昌图。1997年毕业于铁岭师专,现就职于铁岭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铁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作品入选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四、五届全国中国画展。作品获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提名...

山水画写生简论

山水画写生,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实践方式,历代画家多有自己的主张,他们之间既有传承又有发展,从南朝宗炳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到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现将不同时期代表画家对写生的观点列表如下:郭善涛/茅山喜客泉写生纸本设色34cm×68cm 2024年作为画者,我认为:通过“身即山川而取之”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从而将“真山水”之自然状态转化为艺术构...

论写生创作中的意象生成与形式构建

薛增辉/青岛老街系列之一纸本设色65cm×33cm 2024年一、对景写生的在场性体验在当代数字影像技术高度发达的语境下,写生这一传统艺术行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我们将照片写生与对景写生并置探讨时,实则触及了艺术创作中最为本质的在场性命题。正如现象学美学所强调的“身体介入”,对景写生本质上是一种身体在场的感知实践。相机镜头机械框定的二维平面,固然可以凝固特定时空的视觉片段,但这种凝固本身是对动...

夜海繁星

邓远清/向晚——斜月远绢本设色53.5cm×82cm 2020年在当代工笔画领域,邓远清的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与深邃的意境独树一帜。她的作品是两宋花鸟绘画的延续创新,是一种沉默的美学。当我们看惯了当代艺术夸张的形式、斑斓的色彩,面对邓远清的作品中细腻的笔触与幽邃的意境,以及构建出的独特秘境,会从心里升起一股宁静的归属感——“生命被重新抛回记忆,情感重新与物象连接”。邓远清早期的作品,从《她的香味》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动物园

认识芷若源于她的父亲,每次看见她,她总是安静地坐在她父亲的身边,没有言语,聊天的时候经常会不经意地忽略了她。芷若喜欢画动物,虽然我也养猫,却从不敢用工笔的形式去画猫。但芷若画了很多小猫,她笔下的小猫总是憨态可掬、慵懒松弛,能捕捉到这样的神态,她一定是一个正宗铲屎官。这些画作让人感觉到她的生活宁静且安逸,一切都是那么按部就班。芷若心中的“动物园”总是非常祥和。有一次,她拿了一张画给我看,我记忆极为深...

工笔花鸟画写生创作的自述

代礼胜/春风不计年我接触中国画已近30年,在这30年里从初识绘画到现在,我觉得绘画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自然界的林林总总,我总能联想到我绘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种对生命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仿佛一花一草、一山一石都在诉说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形式。这可能是一种情结,一种对故乡、对四季、对生灵的敬畏和热爱。我一直尝试用自己的画笔去描绘和探索一花一世界的鲜活,去思考自然界的造化与自己内心的...

在推翻与留白之间

朋友们常问及我近期的创作,画架上堆叠的多是些巴掌大小的实验品。时间被生活切得零碎,反倒成全了另一种自由——没有宏大的前设,不必背负沉重的目的性,题材从静物、风景悄然蔓延至对人的凝视。这种“慢”是刻意的停顿,能让板结的思绪重新透气。小幅作品成了我的实验田,每一笔都是对未知可能性的试探,在看似随意的涂抹中,埋藏着对艺术本源的重新叩问。每一次提笔,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自我革命。画布上的反复涂抹与覆盖是表象...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美术界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