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术家2025年7月第4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当代美术家 2025年7月第4期

当代美术家 (2025年7月第4期)

刊期:双月刊

《当代美术家》Contemporary Artists(双月刊)1984年创刊,是一本具有前沿性、权威性、学术性的综合期刊。旨在反映美术思潮,传递美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信息,积极扶持和关怀美术新生力量的成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关注公众号或下
载APP到手机阅读

卷首语

时光如梭,2025年过半,《当代美术家》始终秉持创刊理念:以当代视野、方法与立场审视大美术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构建以前沿研究为底色、史论评为维度的开放学术平台。本期四组栏目以多元视角回应这一追求,以新视野、新方法、新角度深挖艺术的理论脉络与历史逻辑,关注预示未来走向的创造性实践。​“聚焦前沿”栏目推出“艺术叙事学研究”专题。龙迪勇教授领衔六篇论文,突破文本中心局限,构建“媒介—空间—时间”三维框架...

艺术叙事学研究

叙事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结构主义大树上结出的学术硕果。按照这门学科创立者的设想,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涵括文学、艺术乃至其他学科中一切具有叙事性质或叙事元素的作品。但事实上,“经典叙事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被研究者有意无意地窄化成了文学叙事学,甚至被直接简化成了小说叙事学,这当然与叙事学的跨文化、跨学科、跨媒介本性不符。伴随着“后经典叙事学”兴起的浪潮,我们有必要克服经典叙事学的局限性,拓展...

雕塑与绘画的相互模仿及其对西方图像叙事的影响

摘要雕塑与绘画都属于空间艺术或造型艺术,但雕塑属于三维立体艺术,绘画则属于二维平面艺术,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比两者之间的共同性少。正是雕塑与绘画在创作目的、修辞手段、擅长表达的领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有关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论,导致了两种艺术之间带有竞争性的相互模仿;就叙事而言,正是雕塑与绘画之间的相互模仿,影响到了西方图像叙事的基本结构;而且,西方图像叙事的历史面貌,也正是由雕塑与绘画之间的跨媒介互仿...

魂归黄泉:汉画桥梁图像的叙事连接功能

摘要两汉丧葬礼俗在关于死后世界的想象中,很早就形成了亡魂过桥前往阴司的观念,以此直面和破解“亡者如何涉水”的问题。汉人按照“天上-人间-冥界”的“三段论”宇宙认知模式创造墓葬和祠堂画像,三个区域间设置了桥梁等转换意义明显的空间标识,即伊利亚德所谓贯通宇宙的神圣“突破点”。桥梁的物理功能在于以人工力量克服自然障碍,使原本不可逾越的深沟大壑得以贯通,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空间的交通枢纽。汉画像中的一些桥梁图...

话语时间与儿童绘本图像叙事论析

摘要热奈特提出的“概要”“省略”等小说中的时间叙事方法,在儿童绘本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图像媒介的加入,儿童绘本中“概要”“省略”等时间叙事方法由图文媒介共同完成,因此就有着与小说叙事不同的面貌。在儿童绘本图像叙事中,当系列图像之间时间连续时,因图像之间话语时间间隔较短,不需要用文字来进行“概要”“省略”叙事;单个的画面是对话语时间中某个场景瞬间的聚焦,连续的画面表现了短暂的话语时间。当系列图像表...

传统工艺叙事的四个维度——基于徽州传统工艺叙事活动的考察

摘要在当代学术界的“物转向”背景下,由无数手工劳动者所创造的传统工艺,已经成为一个携带着生命符号和情感记忆的物质存在。由于人天性就有一种叙事冲动,这种冲动也必然渗透到传统工艺的各个环节中。依据传统工艺的叙事活动,可将其分为起源叙事、图像叙事、传播叙事、教化叙事。明清时期的徽州传统工艺展现出丰富的叙事属性,能够以一斑窥全豹,在深层意义上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叙事体系。在面向未来的传统工艺创作和设计中,需...

明清小说插图中的园林图像及其叙事功能

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鼎盛阶段,伴随着印刷技术的成熟与市民文化的勃兴,小说插图作为文本的重要视觉延伸,承载着独特的叙事功能与文化意蕴。其中,园林图像以其丰富的空间层次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插图艺术中极具表现力的视觉符号。这些图像不仅是对文本场景的直观再现,更是参与叙事建构、传递情感意蕴、深化主题表达的关键媒介。本文聚焦于明清小说插图中的园林图像,旨在通过其空间图式分类、时空建构技巧及其独...

“美术电影”叙事的中国画意境探析

摘要作为百年中国动画史上的独特类型,“美术电影”特指20世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采用“逐格拍摄”技术制作的动画作品。“美术电影”的叙事理念和制作工艺决定了它与中国画之间存在“跨媒介”关系,这一关系在美学层面上表现为“出位之思”,即“美术电影”在不改变其自身媒介特性的情况下,跨出其“本位”,“出位”追求中国画意境。“美术电影”主要通过三个路径实现对中国画意境的创造性转化:第一,承续中国画母题;第二,追...

文化图像研究

器以载道,砚台、陶瓷不仅是中国艺术的重要参与者,也在历史发展史中,成为重要的艺术收藏品。本期栏目中《士与匠:宋代龙尾砚的双重视域》正是从宋代龙尾砚出发,在讨论其艺术价值的同时,结合两宋士人文化,特别是金石学兴起等多重因素,并围绕宋徽宗赏石表现的《祥龙石图》和文人书画家米芾《砚史》等图像、文本,综合论证宋代龙尾砚样式和艺术内涵。本栏目中另一篇《风景的转译:元明瓷器莲池水禽图像的视觉嬗变与符码传播》,...

风景的转译:元明瓷器莲池水禽图像的视觉嬗变与符码传播

摘要元明时期,源于生活环境的莲池水禽等花鸟题材,频繁出现在陶瓷等工艺装饰中,并被赋予祥瑞象征。瓷器装饰上有意味的图像成为对自然景象的再现与重构。随着丝路文化传播及南北地域间的交流融合,这类图像广泛出现在纺织、瓷器等多重媒介间,与之相关的“春山秋水”“满池娇”(池塘小景)成为辽金、元代瓷器的经典图式,也对明代外销瓷器“自然景象”的广泛传播产生影响。本文重点比较元明时期瓷器水禽花卉“自然图像”流变,厘...

士与匠:宋代龙尾砚的双重视域

摘要本文以宋代龙尾砚为研究对象,以龙尾砚的名称考辨、龙尾砚与歙砚的关系为背景;揭示由于两宋时期士人文化的兴盛,金石学与谱录学以及江西地方文脉的兴起,影响到龙尾砚的谱录知识形成与龙尾砚的开发与工艺发展等;另一方面观察与之相对应的龙尾砚工匠,他们的生活、生产范式与工艺传承的整体面貌。这两股力量合成宋代龙尾砚的双重文化景观。关键词宋代龙尾砚;士人文化;工匠传统*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洞...

基于统计分析的唐宋笔记中绘画史料的基本认知

摘要唐宋笔记中收录了不少绘画史料,为还原唐宋时期的画坛面貌提供了侧面依据。以往美术学界对于唐宋笔记绘画史料的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主,缺乏系统性整理与研究。文章使用统计分析法,在全面搜罗、整理唐宋笔记中的绘画史料的基础上,对唐宋笔记的绘画史料的数量、分布特点、绘事信息以及记载画家偏好等进行统计与分析。并采用个案分析法和文本细读法,选取志怪传奇、历史琐闻、考据辩证、随笔杂录四类典型笔记进行记载内容及特点分...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当代美术家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