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报2025年6月第6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人民画报 2025年6月第6期

人民画报 (2025年6月第6期)

刊期:月刊

《人民画报》是中国国家画报,创刊于1950年,由当时的中央新闻摄影局主办,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新中国许多领导人曾为《人民画报》题词。《人民画报》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为《人民画报》题写刊名。1950年7月20日,全国性的大型画报《人民画报》正式创刊,期印总数为4万份,社址在北京府前街石碑胡同甲22号。

关注公众号或下
载APP到手机阅读

循一缕炊烟 见万里河山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黄田镇的乡村田园景象 视觉中国 供图“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忙碌的生活中,每个人心中都藏着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乡村扎着中国的根,田园有中国人的乡愁。近年来,各地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百花齐放的乡村旅游产业,创建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涌现了一大批令人向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探索出一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中国式乡村发展道路。这为越...

从乡土到世界 中国乡村旅游新图景

乡村,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城市化进程中,无论人们走得多快、走得多远,总会回望来时的路,牵挂着永恒的精神家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的当下,乡村旅游得益于需求增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规模持续增长、质量稳步提升。一个显著的标志是,中国已有1 5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位居世界第一。这不仅标志着中国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成就已获...

绿水青山间

绿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底色。从内陆到沿海,从高原到平原,从东部到西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较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乡村发展“美丽经济”、创造新价值的重要依托。美丽乡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创新旅游业态,将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强劲的经济动能,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之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层层叠叠,与翠绿的青山、错落有致的民居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视觉中国 供...

人间烟火里

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从古村落非遗传承到田园诗画体验,从民俗节庆活化到农耕文明复兴,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和核心吸引力。各地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IP,将千年积淀的人文魅力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活力,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愁留客、村民共富”的振兴新路,绘就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图景。四川阿坝州首届“村晚”在理县桃坪村启幕。 视觉中国 供图青砖黛瓦蕴“和美”安徽...

山河日新处

与改革同频、与时代同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引擎。从“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到“精准扶贫”首倡地,从生态农业实践到数字乡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各地通过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培育新兴业态,将改革基因与时代机遇相融合,构建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新图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郑小瑛 音乐艺术是生命的一切

96岁的郑小瑛,是新中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她是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她参与创建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培养出一批优秀指挥人才;她倡导的音乐导赏,让数百万音乐爱好者受益;她推动“洋戏中唱”,让西方歌剧更好地走进中国大众……如今,郑小瑛想和时间赛跑,为中国的歌剧、交响乐事业,为年轻人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2025年5月9日,福建大剧院,96岁的郑小瑛在歌剧厅排练。次日晚,罗西尼的喜歌剧《塞...

对话郑小瑛 唯乐不可以为伪

2025年5月10日,福建大剧院,《塞维利亚理发师》中文版首演前,郑小瑛在排练间隙休息。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人民画报》:您执棒过许多世界经典歌剧,这次作为艺术总监和指挥,为何选择推出罗西尼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文版?郑小瑛:这涉及我曾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工作思维。西方歌剧成千上万部,我们要从中选择对我们具有社会价值的部分。在我的工作中,我会尽量体现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让大众能从中窥见西方...

何以“六小龙”

2025年3月26日,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首次亮相上海时装周新天地秀场,并与真人模特共同走上T台,开启人机互动的前卫表达。人形机器人与机器狗成为全场焦点。 摄影 张亨伟/中新社2016年,杭州在“云栖大会”首次提出“寻找下一个阿里”,立下数字经济再突破的雄心。9年后,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一鸣惊人;宇树科技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游戏科学《黑神话:悟空》斩获TGA(The Game A...

幸福“三北”渐行渐近

“三北”工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标志性工程。经过40多年不懈奋斗,“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17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增长到13.84%。2023年6月6日,“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两年来,“三北”工程攻坚战如火如荼,荒漠化综合治理有力有效,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绿围脖”,科尔沁沙地正重现草原风光,黄河“几字...

给自然留出空白 专访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

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2023年6月,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求“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两年来,“三北”工程攻坚战围绕荒...

沙海“淘金” 绿富同兴

三北地区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有7个强风蚀区、34个风沙口和3条主要沙尘暴路径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最脆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同时荒漠化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和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长期以来,“三北”工程坚持治沙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以治沙撬动区域经济转型、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案例在三北大地不断涌现。“生态卫士”与“致富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人民画报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