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画家2025年4月第4期-期刊
当前位置:期刊 > 中华书画家 2025年4月第4期

中华书画家 (2025年4月第4期)

刊期:月刊

《中华书画家》杂志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刊,以“弘扬经典、推崇大家”为己任,以中央和地方文史研究馆一大批德、才、望兼备的书画家为依托,以独特的角度推出古往今来书画名家的传世之作,关注当代书画家的艺术生活,解析书画精品力作。

关注公众号或下
载APP到手机阅读

通人之书

一、书风嬗变分期沈曾植早年书法由帖学入手,取法广泛,技法精熟而有蕴涵。而作为20世纪初期一流书家,寐叟引起后世重视与研究的,主要是其晚年书风。学者对其晚年书法多是笼统地指称“碑帖融合”。其实,沈氏中年、晚年书法取法情况较为复杂,其上下求索而沟通多种书体之功,以及书风发展、演变之路径,特别是暮年所成功创造的典型书风,均值得结合其分期而作具体研究。[清]沈曾植 杂录古人句 纸本释文:邂逅重门露翠钿...

谲而不正:沈曾植对褚遂良书法的评价

沈曾植认为褚遂良的书法是“谲而不正”,语出《刘融斋书概评语》:永兴正而不谲,河南谲而不正者也。①“永兴”,即虞永兴(虞世南);“河南”,即褚河南(褚遂良)。“谲而不正”出自《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集注》云:“谲,诡也。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虽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

沈曾植碑帖收藏观念探微

沈曾植收藏有大量碑帖拓本,并多有题跋考证。本文通过梳理沈曾植的碑帖藏品,以及沈氏的批注、题跋和评价等,考察其独特的碑帖收藏观念。一、重椎拓传神判断碑帖拓本的优劣精粗无疑是碑帖收藏的第一要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善本碑帖才具备收藏的价值。而拓工之优劣是碑帖拓本鉴藏活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高超的拓工能够准确捕捉到碑刻的细节,并能生动地将其表现出来,进而使拓片达到精致、逼真乃至传神的境地。相反拙...

沈曾植、康有为书学观比较

1889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未成功,沈曾植曾劝他远离政事,投身书法。“沈子培劝勿言国事,宜以金石陶遣。”“拟著一金石书,以人多为之者,乃续包慎伯为《广艺舟双楫》焉。”①《广艺舟双楫》是康有为书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亦是碑学理论的代表性著述,其诞生,与友人沈曾植的劝告有关。不过,康有为仍执着于自己的政治主张,其《广艺舟双楫》倡导的“尊碑贬帖”观念,与他“变者天也”的政治理念不无暗合、呼应之处。相比之下...

章草重光:沈曾植书法对《流沙坠简》的接受与衍化

沈曾植对于《流沙坠简》中的汉晋书法遗迹尤为青睐,并由此激发了创作灵感,致使晚年书风转变,成为“开古今未有之奇境”①的“简牍书法实践第一人”②。一、《流沙坠简》与沈曾植的书学观念《流沙坠简》是清代罗振玉与王国维借助现代化珂罗版印刷术合作撰写的一部专注于简牍考释的学术著作,沈曾植是最早关注《流沙坠简》的学者之一。1914年初,沈曾植在致罗振玉的书信中说:汉竹简书,近似唐人,鄙向日论南北书派,早有此疑,...

沈曾植的“二爨”观及其书法实践

一、沈曾植对“二爨”的认识沈曾植主张碑帖融合,他早期习书从晋唐入手,后师法北碑,尤其于“二爨”中用功极深,曾以在“三王二爨”①间自况。他在给朋友信中谈到对“大爨”的看法:“大爨”全是分法,而分法又非今世写隶书者观念所及。昔与仲弢论书,谓冬心开顽伯之先,仲弢颇诧其言,然熟思竟不可易,学爨碑定不可不知此意。将来有古澹之六朝书出,乃应思吾言耳。②此札透露出沈曾植学习“大爨”的信息。《爨龙颜碑》虽为楷书,...

沈曾植年表

1850年 庚戌 道光三十年 1岁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公历4月11日)酉时生于北京南横街寓次。1856年 丙辰 咸丰六年 7岁俞幼珊馆沈家。1857年 丁巳 咸丰七年 8岁是年,父沈宗涵殁。家道衰落,学无恒师。母亲韩太夫人课唐李义山诗,通音韵之学自此始。1861年 辛酉 咸丰十一年 12岁从俞幼珊读《小戴礼》及唐诗半年。韩太夫人为沈曾植聘昆山李蓼生方伯女。1862年 壬戌 ...

勤以延年

孙机(1929-2023)作为孙机先生的继女,我跟他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也就九年多。父亲一直希望我能跟随他的脚步从事文物考古方面的研究,因此经常带我去看文物展,细心讲解不同时期文物研究的成果以及文物背后的相关知识。之后还精心为我准备了十多篇论文的题目和参考资料,希望我在考古方面有所建树。在他的辅导下,我也陆续完成《有关“一丝九鼎”与“夏里”之说》(《光明日报》)、《中华智汇·古代顶级灯具》(《人民日报...

孙机先生的学术贡献

纵观孙先生的一生,有三大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1949年,他从山东青岛来到北京,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后被分配到北京市总工会,结识了当时供职于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沈从文先生。孙先生曾作诗《过大沽河》,来纪念这一历史性的转折时刻。第二个转折点是1955年他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从宿白先生。孙先生撰文回忆,真正引导他走上科研道路的是宿白老师,老师的教诲使他认识到做学问应该坚持的信念、采取的方法和遵...

笔墨的诞生

杜大恺早年曾从事装饰艺术创作,在陶瓷、金工、纤维、木、石、漆等各种工艺门类中均有所斩获。所师者,如庞薰琹、祝大年、吴冠中、袁运甫等多为革故鼎新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略嫌驳杂甚至有些迷离的艺术起点,决定了杜大恺艺术认知结构和实践方式的开放性,而其中不断酿造的革新意识,则使他注定要成为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并加以探索的人。这种景象独特的魅力在于,艺术家沉醉其中,以感性创作的方式超越了中国画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在...

形神并茂 气质俱盛

看杜大恺先生的作品,最令人叹服的就是,无论表现什么题材他都能做到形神并茂、气质俱盛。杜大恺曾游历过欧洲、亚洲和南北美洲多国,如何用带有深刻的中国文化属性的水墨来表现不同地域的风情和面貌,同时又不失水墨的韵致,一直是他致力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即使表现中国的景物,杜大恺的视角也与传统中国画迥然不同。他善于从那些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和情趣,如他画中的乡村、果蔬、动物和人物,总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动。在古代...

张渥《九歌图》图像之源

在现存传为宋元二十余本《九歌图》之中,有四本和张渥相关,其中上博本、吉博本、克利夫兰本被归其名下争议相对较少。另有一本是徐邦达认为与张渥笔法一致的大都会乙本①,但稍有争议。目前学界主要是围绕张渥及其作品展开的研究,鲜有研究将视角拓展至张渥诸本《九歌图》以外,对张渥《九歌图》图像生成的深入探讨与分析较为匮乏。正如徐华翎对吉博本的相关看法:“故此作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伯时画作之貌,但究竟张渥在多大程度...

点击加载更多
已无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中华书画家

使用微信扫码阅读

往期

特别提示:

使用机构提供的通用账号和密码 或所在机构下的个人读者证号登录